「冷面殺手」劉煥榮的悲歌:從走投無路到黑幫刺客,最終以悔悟收場的人間故事
在台灣黑白兩道的歷史裏,劉煥榮這個名字既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傳說,也是令人唏噓的悲劇。他曾是黑幫中的「老大殺手」,以冷靜、狠辣聞名江湖;但在生命最後的階段,他又以悔悟、慈善與真誠,改寫了世人對他的看法。他的一生,既是個體命運在矛盾時代中被推擠的縮影,也是黑道文化與社會制度掙扎交纏的一章。
出身卑微:貧苦少年,心中有火
1957年出生於台中北屯的軍眷村,劉煥榮自小家境清貧,父母為生計爭吵是家常便飯。擺攤賣水果,面對流氓騷擾是日常;而他在學校也時常被人欺負。這樣的生活,令他年紀小小便生出不服輸的硬骨氣——他不想再被欺壓,也渴望擁有力量保護自己與家人。
在這樣的心境下,他於高中時期接觸幫派,加入北屯圓環幫與小梅花幫,踏入黑幫江湖。但在粗獷的外表下,他仍保留著善念:當他看到小學生被古惑仔欺負,會出手阻止;對那個小孩的關心,也像是在安慰年少時的自己。
被逼走偏鋒:刀口舔血的人生起點
年輕時的一次衝突,讓他第一次染血。1979年,他與「十七軍刀幫」因賭檔利益起衝突,對方十餘人圍攻,他在走投無路之下抄起水果攤上的長刀反擊,一刀斃命對方頭目,從此一戰成名,也再無回頭之路。
隨後,他被竹聯幫看中,納入中壇系統培養,為人少言、做事冷靜狠準,因此被視為專業殺手培訓。這是一個毫無退路的選擇——黑道給了他生存與地位,但也一步步拉著他走向深淵。
江湖成名:專殺大佬的「冷面殺手」
1983年,台中江湖上最具分量的大哥廖龍輝(「台中地下秘書長」)遭到刺殺。劉煥榮先長期踩點,確定對方行蹤,之後近距離開槍,當街將其擊斃。這一槍,不但震撼黑白兩道,更讓他戴上「老大殺手」的名頭,聲名大噪。
翌年,他再接任務,當眾槍擊大樹林幫老大楊百鋒。楊倒地後,馬仔蜂擁護主,但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撥開人群、近身檢查,確認對方斷氣後再補四槍,淡定離去。其後,他也涉嫌做下另一幫派領袖張德憶。此後,警方將他列為十大槍擊要犯之一,江湖恐懼他的狠,警方則視他為頭號通緝目標。
除了刺殺,他也涉入詐騙與黑吃黑行動——例如1984年於江湖重鎮當眾奪走巨款,歸隊有賞。劉煥榮的手法,冷、準、狠,幾乎無人能敵。
背叛與流亡:義氣崩解,江湖無岸
黑道裏的義氣,往往也抵不過恐懼與利益。警方策反了他的身邊人游國麟,讓他深感被出賣,最終設宴將對方當場擊斃。此事之後,遠走海外成為他的唯一出路。
一清專案掃黑行動啟動後,他跟隨幫中高層遠赴菲律賓。然而在那裏,他們被控涉入當地台商陳氏一家滅門案。這個案件,成為劉煥榮生命中最受爭議的一筆,他在後來受訪中曾表達遺憾與悔意,但無法洗脫牽連。
之後,他再輾轉前往日本。意外的是,他於東京結識了名為小芝與大芝的姐妹,與後者發生情感。短暫的柔情並未能改寫宿命,他在不久後被逮捕遣返回台,面臨生死裁決。
囚中覺悟:從殺手到悔者
回到台灣,他被判死刑。但在獄中,他開始反思過去,提筆寫回憶、專注作畫,並將作品舉辦義展,把善款捐給婦女救援基金會與弱勢團體。他曾為煤礦災民、孤兒院捐助,也曾在逃亡時冒險黑吃黑救濟弱者;有人批評這是「惡後行善」,有人則視之為真正的悔改之路。
台灣社會中,不少政治人物、知名律師與民間人士為他求情,認為他行凶多針對黑道人士,且在獄中懺悔立功,似可留其一命;但法治的核心是是非曲直——殺人即須償命。最終,死刑未能扭轉。
在行刑當日,他飲酒、吃飯、抽了兩支煙,留下身後器官捐贈的遺書,從容赴死。這一幕,令許多人至今難忘——不為其罪赦,但為其人嘆。
文化映射:銀幕上的他,與真實的他
1989年,吳宇森的《喋血雙雄》上映,周潤發飾演的角色,半是殺手、半是有情,不遠不近地影射了劉煥榮的形象。電影中的浪漫與悲涼,彷彿都取材自他的一生:殘酷是現實,溫柔是罕見的幸運;而二者,卻並存於同一個人身上。
總結:罪與罰之間,人性仍在回望
劉煥榮的一生,是一首悲歌。他由底層入局,被壓迫激成反骨,在黑幫中尋求力量與地位,憑殘酷手段奪名於世,最終走上死刑之路。但他也像許多被時代推動的人一樣,在短促的人生裡拼命尋找意義:對弱者的同情、對社會的捐助、對母親的愧疚、對過去的反省,讓他在死亡面前,仍保有人性最柔軟的光。
這是一個關於制度、江湖與良知的故事。它提醒我們:暴力從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;而善惡之間,也往往不是一刀兩斷。一個人能否悔悟,值得尊重;但一個社會如何以法守正,則更應被牢記。劉煥榮終於走了,留下一段爭議,也留下一份警醒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AfKv-ym-Tk
Youtube專欄:恩怨無盡 - 廣東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