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肥仔坤」吳振坤:九龍城寨起家的大佬、陳惠敏背後的推手
在上世紀香港的灰色地帶裡,他被視為呼風喚雨的大佬;據說連「跛豪」這等響噹噹的名號,若與他相比也不過是「圖個熱鬧」。他就是綽號「肥仔坤」的吳振坤——一手把生意做成版圖、把人脈經營成護身符的江湖傳奇,亦是讓陳惠敏「甘願擋刀」的幕後恩主。以下內容依據你提供的文字整理而成,僅為敘述與梳理。
城寨少年:從潮州童到九龍「大佬家」
吳振坤出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潮州,年少時隨父母偷渡來港,落腳九龍城寨。彼時城寨治安真空、幫會叢生,他自小耳濡目染,長大後投入和安樂社團,先從賭、毒、保護費等「生意」打雜起步,因聰明能幹獲上頭看重,迅速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頭目。四十年代,他押注「粉檔」生意,藉錢生權、藉權聚人,手下聚起數百人,實權水漲船高。
轉場尖沙咀:明做正行、暗走粉路
五十年代,他率隊進軍尖沙咀,改以「有錢大家賺」的合作思路擴張。表面上投資餐廳、酒樓、舞廳、戲院(如樂宮戲院、仙樂舞廳),實則以正行掩護「粉檔」運作與交易。為鞏固版圖,他主動「拜碼頭」、經營與探長的人情往來;在這套利益與人脈的循環裡,他的地盤自海防道延展到廣東道,甚至被外界形容為「巡邏隊的禁區」。據說他與呂樂在其任總華探長期間關係密切,生意更上一層。海防道高端會所開張後,生意火爆,客源川流,版圖與影響力再度擴張。
人情之道:低調闊綽,買起不只是生意
與一般「打上火線」的大佬不同,吳振坤深諳幕後運籌:逢年過節、紅白喜事,皆以厚禮周全;對員工與跟隨者慷慨照拂,外界形容其人「和藹可親」。這份人情手腕,既穩住了隊伍,也讓許多「風眼」得以無波度過。
憑一身義氣:陳惠敏撐傘的那個人
1967年,陳惠敏因涉幫會而離開警隊,經人介紹成為吳振坤貼身保鏢。某夜潮州砂鍋粥店遇襲,四名蒙面刀手撲來,陳惠敏以身擋刀、背中兩刃仍力戰退敵,救下吳振坤。此後,坤哥將尖沙咀不少場子交他打理,陳惠敏遂躍升為14K「雙花紅棍」,金巴利道被江湖口耳相傳為「陳惠敏街」。可以說,陳惠敏聲望的扶搖直上,除了個人能打,也離不開吳振坤在背後的托舉。
親族與同門:與「跛豪」的糾葛
據說「跛豪」吳錫豪是其至親。六十年代初跛豪偷渡來港,吳振坤在石硤尾替他開檔、低價供貨,甚至合創「三姓社」。但跛豪野心勃勃、最終翻臉,三姓社也名存實亡。坊間常以「四大家族」「馬氏雙雄」與跛豪等相提並論,然而在不少傳述中,這些名字若與「肥仔坤」的聲望相較,仍顯遜色。
影壇剪影:真實原型與歌后的伯樂
多部港產片裡「肥彪」「肥仔超」等角色,被指取材自其人;然而戲裡的「被按地摩擦」並不等同於現實的能量大小。另有說法指,他曾欣賞徐小鳳在旺角駐唱,於幕後相助,使其星運漸旺。這些枝節,折射出其在黑白兩道皆有觸角的人脈布局。
風向轉急:ICAC時代的落幕
1968年前後,呂樂急流勇退。廉政公署成立後,肅貪風暴席捲黑白兩道,江湖規則改寫。據傳跛豪因「玩得最瘋」被重判30年;吳振坤則因患重病,判25年入獄,未久即病逝獄中。這段從極盛到傾覆的曲線,為舊式江湖的「黃金年代」畫下句點。
總結
「肥仔坤」的故事,是城寨時代與舊香港灰色經濟鏈的縮影:他以人脈換空間、以人情養秩序,將正行與黑活摻揉為一套可複製的生意方法論;他能在刀口上求生,也願為人遮風擋雨,於是既被稱為「九龍皇帝」,亦能成為陳惠敏背後的靠山。只是,當時代闔上舊頁——廉政與法治將灰色縫隙一一縫合——曾經的「規矩」失效,昔日的「護身符」也黯然失靈。從雲端到谷底,他的一生,正是一部江湖興衰史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juhHx9_USk
Youtube專欄:恩怨無盡 - 廣東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