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齋燒鵝的秘密工場】港產經典零食,為何叫「燒鵝」?

 

一顆紅紅橙橙、外表看似肉類的零食,卻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——齋燒鵝。這種味道獨特的港產零食,究竟有何來頭?今次跟隨鏡頭走入本地工廠,直擊齋燒鵝的誕生過程,細看這個陪伴不少香港人成長的經典品牌「華園」的故事。

 

酸酸甜甜的懷舊味道

齋燒鵝,對新一代來說或許有點陌生,但對老一輩而言,這就是從小吃到大的零食。「小學時在零食機買到華園零食,媽媽帶我去工展會狂掃一袋袋零食。」有受訪者憶述。所謂的「鹹濕」零食,包括話梅、甘草,鹹甜交錯,陪伴了幾代人成長。

 

齋燒鵝到底是甚麼?

不少人吃了多年都不知齋燒鵝的真身。原來,齋燒鵝主要由麵筋製成。麵筋是把麵粉搓成麵糰後,用水反覆搓洗,只剩下麩質。炒香後再放入焗爐烤焗一小時,便成為香脆的齋燒鵝。現時每月雖然只會製作數十公斤,但七十年代全盛時期,一日能做過萬包。

 

製作過程:傳統手藝的堅持

現場師傅分享,齋燒鵝的調味包括咖喱粉、糖、味粉、豉油、麥芽糖,然後快速加入麵筋拌勻、炒香。早年還需自己炸麵筋,過程繁複,甚至為此特別設計切麵筋機器,當年價值十萬元——在六十年代,足以買一間西貢的屋!

 

為何叫「齋燒鵝」?

雖然這零食與燒鵝八竿子打不著,坊間卻普遍認為,因為齋燒鵝表面的顏色和燒鵝皮相似,加上六、七十年代一包齋燒鵝只售一元,給人一種「蔗渣價錢,燒鵝感覺」的高級享受。有街坊笑言:「吃起來像叉燒、像豆卜,但就是不像燒鵝!」宗教因素亦有影響,拜山或佛教儀式時,齋食流行,便有這些素版「燒鵝」出現。

 

華園的發展與香港零食文化

華園創辦人當年改良做法,首創乾身、脆口的齋燒鵝。品牌最初主打花生、薯片,後來拓展至零食及熱食。全盛時每日製作一噸多齋燒鵝,甚至超市一日可賣一千包。除了齋燒鵝,還有齋雞粒、牛肉乾、豬肉乾、紅燒魚柳等,成為不少家庭周末聚會的必備零食。

 

經典包裝:紫粉色的懷舊美學

華園經典包裝以紫色、粉紅色、白框紅字為主,屬日本設計公司打造,希望於超市貨架上搶眼奪目,曾經是惠康等超市的常客。這種傳統、懷舊的包裝風格,成為不少人腦海中港產零食的集體回憶。

 

華園熱食:進駐便利店與日本

除了懷舊零食,華園同時涉足便利店微波爐食品,如雞腿、雞翼、茶葉蛋、金沙骨等,於7-11等連鎖店大受歡迎,每日銷量高峰達8萬份。品牌更於2000年後進軍日本超市,連蝦餃、海鮮炒飯都可見其蹤影。近年因成本及匯率問題,專注回歸零食生產。

 

港產經典,繼續創新

齋燒鵝作為香港本地工業時代的見證,雖然時代轉變,傳統零食面對新挑戰,但不少人嚐一口,依然回味那份酸酸甜甜、脆卜卜的童年滋味。

 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5j2M72AFtc&ab_channel=MillMILK

Youtube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