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茶粿》:外國人鏡頭下的古洞情書

 

一段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友誼,記錄即將消失的村落生 

十多年來長居港島的兩位外國人——法國藝術家Daphné Mandel與加拿大攝影師Guy Bertrand——近一年多來進出古洞六、七十次,拍攝紀錄片《茶粿》。他們憑著一點中文,走進村民生活,喝桑寄生黑豆黑棗茶、吃茶粿、聽故事,逐漸成為村中熟面孔 

 

古洞村的觀音誕:一場重聚的奇 

古洞村觀音誕酧神演戲已有逾70年歷史,因收而一度停辦。去年村民以為是最後一屆,卻意外迎來第三年復辦。DaphnéGuy拿著攝影機與村民打成一片,紀錄這場盛事,感受社區再次聚首的喜悅 

 

茶粿的誕生:一個詞語成為紀錄片的靈 

紀錄片名稱《茶粿》源自村民貞姐的一次招待。她邀請兩人進屋,分享自製茶粿,開啟了他們對古洞的深度探索。這份溫暖與分享的姿態,成為紀錄片的核心精神,也象徵客家文化的傳承 

 

貞姐的家:五代同堂的安樂窩即將告 

貞姐住在古洞47年,屋內住過五代人。她親手裝修、種植果樹,黑莓、木瓜、香蕉與街坊分享。即使知道收地在即,她仍堅持維修房子,為家人建構安穩生活。如今,她與丈夫和大女兒獲安置上水公屋,但幾代人的回憶卻難以搬走 

 

婆婆的故事:從泥工到豉油廠,一生都在古 

97歲的婆婆是古洞的活歷史。她曾在肥皂廠、手套廠、蘑菇廠工作,獨力養育子女。她說:「這間屋不水浸、空氣好、向南坐北,我很喜歡。」她的堅毅與韌性,令DaphnéGuy深受感動 

  

古洞的變遷:由繁盛市集到冷清村 

昔日古洞馬路兩旁是商鋪,茶樓林立,農民推菜車到菜站販售。高速公路興建後,村落逐漸冷清,田地荒廢,下一代不再接力。如今只剩醬園、倉庫與車場,老人家多,村中滄桑感漸濃 

 

社區中心的放映會:紀錄片成為村民的回憶載 

《茶粿》完成後,團隊在長者中心舉辦放映會。婆婆成為主角,村民邊看邊笑,感動不已。Daphné說:「我們最重要的受眾是古洞的居民,這是一種責任,也是一份情書。 

 

茶粿不止是食物,是一種生活態 

每次拍攝,村民總會送上茶粿與故事。這部紀錄片記錄了67位古洞人的人生,包括冰室店主、鎅木廠東主、醬園傳人與磚廠師傅。他們的生活交匯於古洞,也交織出一種精神與哲學 

 

最後的告別:搬離村落,但情誼不 

婆婆說:「住在樓房要關門、用升降機,我不懂。這裡有鄰居、有陽光、有風,我捨不得離開。」她的話令人動容。DaphnéGuy表示,《茶粿》不是結束,而是持續進行的旅程,他們會再回來,繼續記錄這份香港小村落的情懷 

Youtube專欄:Mill MILK 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