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2K懷舊潮來襲:Gen Z親身體驗2000年代生活
這幾年,Y2K懷舊潮席捲全球,不少藝人、名人都成為粉絲,而Gen Z更是這股潮流的主力。有人形容Y2K就是色彩繽紛、裝飾誇張、電子產品盛行的年代,連00後同事Yen都對這個時代充滿憧憬,但她出生時其實還未到千禧年。
親身實測Y2K生活:「不能用智能手機!」
今集《Weekly-pedia》,Yen接受挑戰,用2000年代的科技過一星期生活。她要用Nokia非智能手機、iPod、NDS手提遊戲機、DVD機,還要配合舊式電腦螢幕。娛樂只能靠MP3、DVD,想出門要抄地圖,約朋友只能打電話,生活變得不便但新奇。
Yen體會到,聽歌、找人、看戲,以前每件事都需要獨立工具,遠不及今日一機搞定。連iPod入歌都難倒她,要靠同事幫手。她說:「平時一部手機就搞掂,現在要多帶幾件器材。」
懷舊的意義:在不安定中尋找確定感
懷舊現象不是新事物。有學者指出,懷舊潮通常出現在社會變動、生活不安定的時候。中大人類學系主任詩靈分享,疫情期間Spotify懷舊歌播放量急升,就是人們試圖在動盪中尋找過去的安全感。文化學者Fred Davis也提到,懷舊在工業革命後更明顯,是面對快速社會變遷下的一種心理安慰。
科技塑造世代身份 電子產品成為時代標誌
Y2K一代的標誌,不只是時裝,更是電子產品。CCD相機、Nokia手機、舊電腦屏幕,都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。哲學與設計學者李康廷(四哥)指出,人的生活方式、世界觀,其實早被身邊的工具塑造。現代科技提升自主性,但也減少了「發現」和「等待」的樂趣。
Gen Z的選擇性懷舊:其實是在建構個人故事
對於新一代來說,懷舊未必真的是懷念某個年代,而是選擇性地回憶、建構屬於自己的故事。就如王家衛電影懷舊60年代,很多觀眾其實都沒經歷過那個年代,但都會產生情感共鳴。這就是文化研究所說的「義肢記憶」:透過媒體、影像、展覽等,讓後人也能擁有前人經驗的感覺。
2000年代的科技,不只是「老土」
經過一星期Y2K生活,Yen發現身邊很多同齡人都熱愛收藏舊科技,DVD、遊戲機、手機等被視為有趣而非過時。大家追求的不只是功能,更是那種「可掌握」和「有溫度」的復古感。
懷舊的本質:想在數位洪流中找回自己的世界
Yen最後深有體會:「現在所有東西都串流、數位化,好像沒了控制權、被歷史潮流推著走。懷舊,是我們和歷史對話,想在過去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和位置。」就如黑膠、錄音帶等類比科技復興,都是人們想在數碼世界中尋回自己的溫度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fJz5SkkXXc&ab_channel=MillMIL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