🤟手語是我的語言:佩欣的聾健橋樑人生

成長於聾人家庭的健聽女孩:她用雙手連結兩個世界

佩欣,一位健聽人士,卻自小在聾人家庭中成長。她的父母、外公外婆、舅父都是聾人,家族中聾人比例極高。雖然她聽得見,但她的生活早已與手語密不可分。從小在街上打手語會感到尷尬,到中學時接受自己身分,她說:「我就開始覺得我的心是打開了。」

家中翻譯員、球隊大腦、社工與手語傳譯員

在家裡,她是父母的專屬翻譯員;在聾人籃球隊,她是教練與隊員之間的橋樑;在工作上,她是註冊社工與自由身手語傳譯員。她說:「我覺得佩欣好像是球隊除了教練之外的大腦。」她不僅翻譯戰術,更製作字幕影片、心理輔導球員,讓溝通無障礙。

CODA的身份:既是女兒,也是文化的橋樑

佩欣是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),即聾人子女。她從兩歲開始學手語,弟弟和姐姐則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。她坦言:「我不是一個很稱職的翻譯員,我做回我作為女兒的身分,我會覺得舒服很多。」

從迷惘到擁抱:手語是她的語言,也是她的力量

小時候,她曾因父母聽不到而感到不解與委屈,直到保姆的一番話讓她明白:「聾不是爸爸媽媽的問題,是其他人不理解。」她開始學習如何更好地溝通,而不是執著於「為甚麼」。她說:「手語是我不能失去的語言。」

家庭的支持與理解: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

佩欣的弟弟雖未學手語,但兄妹之間仍有深厚感情。媽媽說:「三個都沒有變壞,那就容讓他們喜歡做甚麼就任由他。」家中安裝了閃燈提示聲響,生活細節充滿貼心設計。她說:「我覺得每個家的相處模式和表達方式都很不同。」

表妹寶玲:唯一投入聾人社群的健聽家庭成員

佩欣與表妹寶玲是彼此最明白的朋友。兩人都是CODA,在聾人社群中成長,用手語交流心事。寶玲說:「她做的事其實是我的夢想。」她們一起翻譯、實習、分享生活,互相支持,成為彼此的同路人。

插畫創作「貝一」:用畫筆說出CODA的故事

佩欣以「貝一」為筆名創作插畫,分享CODA的日常與挑戰。這個名字源自父母叫她「佩欣」時發出的聲音。她畫出家人聽力狀況、生活趣事,希望陪伴同路人尋找希望。她說:「如果我沒有手語,可能成長的路不是這樣。」

被看見的感覺: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族群

她的繪本引起聾人子女與健聽社群的共鳴。有人說:「我家都有類似情況。」有人反思:「原來是有人想了解我們這個族群的。」她堅持:「我的人生圈子全部都是健聽、聾人、弱聽、CODA,如果沒有了我身邊的人,其實我是一個普通人。」

三個身分之間的平衡:社工、翻譯員、女兒

佩欣遊走於社工、翻譯員與女兒三個身分之間,她說:「我都是頗喜歡做社工,又頗喜歡做翻譯,都頗喜歡做他們的女兒。」她曾在客廳貼上綠色紙條,寫著「手語翻譯和社工」,如今她實現了當年的夢想。

 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Q4OfMoZJ8E&ab_channel=MillMILK

Youtube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