📚從政務官到村民:夏思義博士的香港鄉村情緣
一位英國人,五十多年香港歲月,寫下屬於平民的歷史
「我一生超過一半時間住在香港,我不想走,這是我的家鄉。」77歲的夏思義博士(Patrick Hase),劍橋歷史博士,1972年來港任政務官,退休後留港研究鄉村歷史,定居至今52年。他的最新著作,整合六個研究區域的社群故事,是他一生的總結,也是他對香港的深情告白。
茂草岩村:他心裡最舒服的地方
夏博士曾任沙田理民府,管理64條村,與茂草岩村村長鄭九鴻一見如故。雖然語言不通,一人廣東話不流利,一人只懂客家話,但彼此坦誠、妥當,建立深厚情誼。即使村長早年離世,博士仍與其子女、孫輩保持聯繫,每年回村團年,拜祠堂、土地公,吃大飯。他說:「我在這間屋裡面,我舒服的。」
他不是高級官員,他是「父母官」
在理民府任職時,博士堅持親民,不分高低。他說:「不能說我是高級,你是低級。」他每週與村長晚餐,聽他們講童年故事,將所學寫入著作。他的研究不是關於皇帝或政治,而是關於平民如何生活、吃甚麼、住在哪裡——「這是你自己的歷史。」
翁仕朝特藏:一場誤會,成就一批珍貴文獻
博士曾在西貢海下村發現翁仕朝的手稿與符咒,因語言誤會而「借錯」資料,後來獲家族全數捐出,交由中央圖書館收藏。這批資料啟發他大量研究,甚至將翁仕朝夫婦照片掛在書房,如祖先般敬重。
尖沙咀與旺角:城市背後的村落記憶
他帶領讀者走訪尖沙咀福德古廟、旺角村遺址,解釋地名由來:「旺角原是芒角,客家話讀作旺,外國人聽成旺角。」他指出九龍不只是城市,早於200年前已是農村、礦場、造船地,這些歷史不應被遺忘。
平民歷史是香港的靈魂
博士說:「地區歷史是一個地方的靈魂,這就是香港的靈魂。」他的好友Tim協助整理圖片,推動他完成著作。他坦言:「我身體越老越弱,這是最後一本書。我死而無憾。」
香港與英國之間:家與責任的拉扯
博士每年七個月在香港,五個月在英國。太太Aileen因退休早回英國建立圈子,兩人分隔兩地十多年。他說:「我最希望還是兩邊走,但要看太太和我自己的身體如何。」
他不喜歡現在的香港,但仍不願離開
「香港已不像以前那樣好住、那麼開放。」他理解年輕人選擇移民,但自己仍選擇留下。他說:「我可以即刻訂票走,但我不想走,這是我的家鄉。」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O3nB8glXq0&ab_channel=MillMIL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