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色小巴的香港傳奇:快過地鐵,情義滿載的流動人生
「我們一定比地鐵快!」這句話,是紅色小巴司機的自信,也是無數香港人對這種交通工具的集體回憶。紅色小巴,見證經濟起飛、陪伴新舊社區成長,更在一代司機與乘客間,留下無數獨有的故事。
靈活、快、有人情味——紅色小巴的黃金年代
80年代的香港,經濟起飛、流行文化興盛,而紅色小巴亦以快、靈活見稱。「坐慣坐熟,甚至可以像召車一樣,司機幫你留位、繞路接你。」那時紅色小巴路線百花齊放,社團爭設站頭,地下秩序自成一格,甚至有人要「拍門」、付入線費才能加入隊伍。
有勢力人士管理的紅色小巴專線,點對點接載;亦有「公海」個體戶,於禁區、無站頭兜客。不過地鐵網絡愈來愈密,禁區愈來愈多,公海個體戶逐漸消失。
地下規矩與人情世故
紅色小巴線要營運,過往並非向運輸署申請,而是由警方(反黑組)把關,確保各條線的利益不會衝突。行內有「入線費」、「線王」等術語,價碼可高達30萬。每條線都有獨特「牌」,代表地位與身份。
March哥是知名紅色小巴站主,出身皇家警察,堅持公平、嚴謹管理。他的「銅荃線」不收入線費,只收司機租車費。最高峰時一天有28輛車輪流載客,現時縮減至七輛已嫌多。
司機嚴師,乘客如家
紅色小巴司機不只開車,更是乘客的朋友。有婆婆坐車,甚至免費接送;有小朋友坐前面和司機聊天;有乘客不懂叫落車,司機細心提醒每個站。車上嚴禁吸煙、說粗口,安全至上。
March哥說:「16條生命在我手上,不能因我疏忽令他們失去依靠。」他每年體檢,嚴格自律。有時更收留生活困難、有黑幫背景的司機,教導他們做好人。
紅色小巴的起源:白牌車到合法專線
60年代,香港人口暴增至300萬,公共交通未及發展,非法「白牌車」遂應運而生。六七暴動、巴士罷工時,白牌車靈活上陣,成為市民救星。後來政府發牌管理,紅色小巴正式成為香港交通特色。
規則與術語:車頭標誌與「卡燈」
紅色小巴車頭資訊豐富:藍色牌布走港島、綠色走九龍、紅色過海。行內術語如「卡燈」、「包頭」、「打荷包」、「一腳入窿」等,記錄著這行業的獨特文化。
社會變遷下的堅守
80年代,上海街每小時有600架次紅色小巴。如今全港只剩739部領牌紅色小巴,每日載客量約14萬。很多老乘客從小坐到大,司機甚至主動幫乘客留位、繞路載人,「今天的我就是第二天的他,乘搭的已經是感情了。」
紅色小巴司機表面粗聲粗氣,其實細心照顧乘客。有人怕叫錯落車,司機都會大聲報站,幫你安心到站。
靈活與市場觸覺
小巴司機靈活、消息靈通。演唱會、萬聖節、流星雨、放煙花等大型活動,都會自動加車、調整收費。旺季時,一天生意可賺過兩萬元。最重要的原則:「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小巴。」
被淘汰的危機與不變的精神
隨著城市發展、禁區擴大、地鐵普及,紅色小巴逐漸被邊緣化。但司機說:「我們就算被淘汰也不要緊,最重要是自己不要淘汰自己。」
「不見天」、「澆花位」與小巴文化
紅色小巴的路線、停站、甚至「澆花位」都有故事。「有乘客急事,司機都會停車幫忙,男生甚至可以去山邊解決,這裡的花特別漂亮!」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3XT4rB0lZo&ab_channel=MillMIL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