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歲客家嫲嫲的茶粿傳承:一家三代的味道守護戰
在貝澳,有一位92歲的客家嫲嫲,擅長製作地道茶粿。為了保留這份傳統手藝,她的幾位孫子與外孫,每星期都會陪著嫲嫲一起動手,記錄下這份屬於家庭的獨有味道。
代代相傳的秘製食譜
嫲嫲從不以文字記錄食譜,也甚少量度材料分量,一切都靠經驗和心中的感覺。孫子們為了學懂嫲嫲的味道,開設了YouTube頻道,記錄從年糕、客家鹹菜、角仔、煎堆,到秘傳的梅窩嫁女湯等多款傳統食譜。嫲嫲的神秘陶缽,更是數十年來的「法寶」,為每道小食增添獨特風味。
家庭齊心,手藝不斷層
嫲嫲製作茶粿多年,孫子們希望能掌握每個細節,免得手藝失傳。「我們不學的話便斷層,沒人懂做了。」今年四月,他們更製作了200個茶粿送給街坊,又開設免費雞屎藤班,讓更多人認識客家傳統。
包糭的回憶與堅持
每逢端午,嫲嫲一家都會齊心包糭。從凌晨開始,包到天亮再煮,需時十小時。嫲嫲偏愛眉豆花生餡,口感結實又耐存放,與坊間常見的綠豆餡鹹肉糭大為不同。嫲嫲自60年代落戶貝澳,耕田自給自足,草繩、染色、碱水,全都自家製作。每一次包糭,都見證了家族的團結與傳承。
茶粿的多元世界
嫲嫲的茶粿款式多達八九種,有蘿蔔包、紅茶粿、發包仔、油角、雜糍、年糕、茶粿仔、雞屎藤等。每款都有獨特口味和故事。最愛發包仔的孫子說:「味道像白糖糕,有點發酵味,靠天氣溫度濕度影響。」
家庭氣氛與新世代交流
曾經,家中長輩與孫輩之間很有距離,如今大家像朋友般有說有笑。因為爺爺離世前,孫子答應要多陪嫲嫲吃飯,家人從此每星期最少聚會一次,最高峰時有三十多人一起吃飯,重拾家族熱鬧時光。
雞屎藤的傳奇
每到清明,嫲嫲都會召喚家人幫忙摘雞屎藤製茶粿。這種植物聞起來有雞屎味,但在清明時分會變香。嫲嫲還會挑選最嫩的葉子,與糯米粉、花生混合,搓成獨有的家鄉味。
生活中的互動與傳承
嫲嫲自從有了手提電話,會主動找家人回家吃飯、做茶粿。這份傳承,不只是嫲嫲的付出,也是家人間的互動與連結。嫲嫲的聰明和活力,成為家中大家的榜樣。
走進社區,傳統新生
嫲嫲一家參加大嶼山「好老土」計劃,在茶餐廳廚房製作新口味茶粿,並在試食會上送給街坊。45天鑽研,推出桂花冬瓜等創新口味,還希望將來在市集賣嫲嫲的茶粿,推廣本地農產品。
茶粿背後的溫暖與驕傲
嫲嫲的手藝連結貝澳、梅窩的朋友,跨越世代。她的茶粿成為社區的橋樑,甚至吸引了百歲長者和新一代年輕人一同品嚐、學習。「多人學就好,不止我們幾個學。」嫲嫲笑說。
這份屬於貝澳、屬於香港的家族味道,在嫲嫲和家人的努力下,將會繼續傳承下去,讓更多人認識和珍惜這份地道的人情味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oor3tRG4DU&ab_channel=MillMIL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