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探1900》三人行:周潤發、王寶強、劉昊然的初心、修煉與火花

跑到八十的「半馬 Sub-2」:周潤發的目標與年輕心法

周潤發把全馬改為半馬,定下「80歲半程兩小時內」的具體目標;他強調年紀可以變大,但身體與心態要盡量保持年輕。生活上追求簡樸,熱愛跑步與攝影,以內在豐富取代外在鋪張。

從勞斯萊斯到飛機引擎:迷戀的是「機器之美」

年少時曾買過二手勞斯萊斯,吸引他的不是奢華,而是V8引擎與工程精神;如今古董車全數賣掉,改開電動車,保留對技術的敬意與對環保的實踐。

30年宿願的迴環:從《華工血淚史》到《唐探1900

九十年代赴美時,曾收到胡金銓導演的《華工血淚史》劇本未能成事;三十年後接到陳思誠導演《唐探1900》,講述華工與鐵路的故事重新回到眼前,周潤發以「感恩」形容這段命運的回返。

北影廠門口的三年:王寶強的等候與不回頭

王寶強2000年進京,在北影廠門口等機會三年,當群演日薪僅15元,因個子矮還被扣錢;憑《盲井》《天下無賊》打開局面。他坦言標籤由他人定義,自己只專注把戲演好,不做「明星」要做「演員」。

返鄉種地的「接地氣」:療癒與自我校準

工作之餘常回河北老家幹活,赤腳踩泥、趕秋收讓他回到童年,找回踏實的身體感;本片定裝後為貼近角色主動瘦身三十斤,幾乎每天跑步、收工健身,把體態與角色合一。

「國民弟弟」的蛻變:劉昊然從沉靜到健談

1516歲被陳思誠選中出道,早期少言多觀察,如今話多且更放鬆;不抗拒「國民初戀」等稱號,但期望被看見為成熟演員。未來想挑戰動作片、父親角色與更貼近現實與歷史題材的作品。

發哥在片場:以在場感凝聚劇組、以鏡頭感教表演

他不愛跑拖車,選擇留在現場,帶動年輕演員不「消失」;會依鏡頭尺度(特寫/全景)提醒表演力度與節奏,傳授多年鏡頭經驗,讓新人把「表演」變成「對鏡頭的準確傳達」。

1900年的挑戰:語言、長鏡頭與水戲體能

周潤發面對大量普通話與英語長鏡頭,提前錄製對白走戲;王寶強苦練印第安語與英文法庭長鏡頭;劉昊然拍攝夜間水戲,在冷水中長時間憋氣、連續走位,考驗體能與心理。

老搭檔的默契:十年如一日的「回家感」

《唐探》系列跨越多年再聚,劇組彼此直呼名字、氣氛如家;有發哥坐鎮,大家自然留在場上交流,拍攝節奏更順、狀態更自如。

港味收工飯:從燒臘到例湯的地道指南

訪談末段共嚐香港燒肉、叉燒、燒排骨、燒賣、魚蛋等;周潤發特別推薦「例湯」——以豬骨、紅蘿蔔、佛手瓜慢熬,先喝湯再食燒味,稱得上跑步後的在地「補給學」。
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7NDC1y_FtQ

YouTube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