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齡近20年,如何戒甩?——從個人到公共政策的三重視角

田北辰的戒煙歷程:從「型」到覺醒

  • 入場原因:年輕時受電影形象與職場文化影響,視吸煙為「酷」與社交同儕的一部分。
  • 轉捩點一:女兒一句「爸爸,你好臭,Stay away from me!」直擊內心,意識到二手煙對家人的傷害。
  • 轉捩點二:電梯標語「If you must smoke, please do not exhale」提醒「別人」的重要性。
  • 轉捩點三:不吸煙後首次在餐廳被動吸入、感到難受,切身體會他人被迫吸二手煙的痛苦。
  • 戒煙方法:由半包遞減至幾支,最難是「最後一兩支」;用三個月跨過「總想點一支就會想通」的心理關口;終於不再想起。
  • 戒後改變:對煙味高度敏感,清楚感知加味煙對非吸煙者的干擾;強調同理與自律。

莫樹錦教授:吸煙傷害不只「生死」還有漫長的「活得很辛苦」

  • 慢性折磨比死亡更近:
    • 心血管病、心衰竭——上樓梯便喘、生活質素大跌。
    • 肺氣腫——走幾步便氣促。
    • 皮膚、毛髮、牙齒外觀受損;男性性功能障礙風險增。
  • 三手煙重點:殘留在家具、布料的煙毒對孩童尤其不利。
  • 為何「不吸煙也會得肺癌」仍要戒?
    • 不吸煙者的肺癌與基因、污染相關,較難控;吸煙致癌風險可控且放大至約「20倍」。
    • pack-year」概念:每天1×2020 pack-years,已屬高風險基準;愈多愈高。
  • 肺癌治療已進步但並非藉口:
    • 基因分型+標靶藥、免疫治療延長存活,但並非人人適用,且治療期繼續吸煙會降低療效、拖垮身體。
  • 電子煙/加熱產品的迷思:
    • 尼古丁本身具成癮性;溶劑長期吸入對細胞與免疫系統不利,風險未「等有定論」就已擴散至一整代。
  • 水煙風險:非因「過水而更安全」;碳球與燃燒副產物可致一氧化碳中毒與額外毒害。

林正財議員:從「減害」到「終局」的控煙策略

  • 目標雙軌:協助吸煙者戒煙,同時阻斷青少年入場。
  • 香港策略:室內禁煙、教育與稅務並行,吸煙率維持低位;仍需與時並進。
  • 新興挑戰:電子煙、加味制品與「太空油」挾年輕化而來;建議檢視「禁售」之外的「禁用」、年齡限制與網售堵塞。
  • 擴闊禁煙區的民眾訴求:巴士站、窄行人道「避無可避」的二手煙暴露,值得優先檢討。
  • 加味煙為「入場門」:易誤導為不那麼有害,尤其吸引女士與年輕人,建議全面禁止。
  • 經濟與健康並非對立:室內禁煙後餐飲並未「倒閉潮」,反增家庭客;控煙亦可減輕公院長期慢病壓力。

想戒,就從今天開始:可執行的四步

  1. 先減量、訂時窗:把「最後一兩支」視為頭號對手,為「想點煙就會想通」這個念頭命名並延遲它。
  2. 揭穿觸發:記錄何時想抽(壓力、社交、酒精、咖啡),逐一設置替代行為(步行5分鐘、喝水、深呼吸)。
  3. 借力家人與同儕:讓最重要的人當你的提醒器——想起「爸爸你好臭」的那一刻。
  4. 專業支援:善用戒煙門診、尼古丁替代、輔導與同儕團體,提高成功率。

公共層面可以做的事

  • 讓未成年人「不易接觸、沒有誘因」:禁止加味煙、電子煙使用與廣告宣傳。
  • 讓不吸煙者「不再被迫暴露」:公共交通等候區、行人密集區納入禁煙地帶。
  • 讓風險「顯而易見」:擴大包裝警示面積與圖像;持續校園與社區教育。

一句話

If you must smoke, please do not exhale——想一想身邊的人,也想一想更好的你。
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STV4mT8kII

YouTube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