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You Do I Do》首擊:DO姐帶張家輝、劉俊謙走進精神科——睡眠、壓力與「面對恐懼」的練習
為何要「睇精神科」:從角色走到真實
DO姐開新環節《You Do I Do》,跟嘉賓一起體驗新挑戰。今集與張家輝、劉俊謙到精神科門診,將戲裡的精神科題材放回現實,談失眠、焦慮與都市人的壓力識別。
睡眠困擾是最普遍的求診起點
- 張家輝:入睡難、半夜醒、早上再補眠,但工作時能專注。
- 劉俊謙:拍戲日夜顛倒,入睡前腦海仍「運轉」,常需數小時「放空」才睡得著。
-
DO姐:自述緊張偏高,但睡眠尚可。
曾醫生重點:判斷睡眠質素的關鍵不是「一覺天光」,而是起床後能否精神地應付日常;都市人普遍疲累,學會管理壓力比苛求完美睡眠更實際。
管理壓力的兩條主線
- 接受與暴露:越怕越要面對,例如刻意在黑暗中停留、走後樓梯,讓身體重新學習「其實沒事」。
- 認知調整:少作過度詮釋,不把他人表情、冷淡自動解讀為針對;「看到甚麼就是甚麼」,降低腦內放大的恐懼。
「人人都有少少」:精神活動與疾病的邊界
精神活動包括思維、情緒、判斷、記憶、人際與被愛/去愛的能力。當其中一項或多項功能失衡,令本人或他人受苦、無法運作,便屬精神疾病。診斷非靠儀器,而是按現象與專家共識的標準組合。
腸腦軸與Omega-3:飲食可助情緒穩定,但不是萬靈藥
- Omega-3對情緒穩定有利,魚類、果仁均可攝取,但注意份量。
- 腸道益生菌健康可能影響大腦訊息與情緒;補充益生菌需配合足夠纖維,讓好菌「有棚架可長」。
- 黏膜健康影響菌群定植,理論仍在累積證據,切忌簡化為「吃了就好」。
去污名:一個住院二十年的故事
曾醫生回憶,一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新藥下症狀穩定、成功就業,卻因被揭住院背景而丟工作,最終走上絕路。此案成為醫生推動精神健康教育、對抗污名的原點——社會理解與接納,往往比藥物更能改變結局。
「享受壓力」不是口號:三個可實踐的習慣
- 規律運動:依世衛建議,以「會出汗、可對答、唱不到K」的中等強度為準。
- 微暴露練習:對害怕的情境設計小步驟、反覆練習。
- 認知減敏:把「擔心壓力本身」的二次焦慮降到最低。
《贖夢》:把不可說的往事交給夢
- 概念:人都有不欲分享的片段——不必然是罪行,也可能是甜蜜;夢會把潛抑的壓力與情感「誠實放大」。
- 創作取向:以夢境的超現實呈現內在的真實,留彩蛋並思考延伸題材的可能。
- 角色擇演:家輝看中劉俊謙的「斯文、沉穩、思考型」氣質;角色核心是「不理人」——不理規則與體制,只執著於追索病源與治療。
- 導演自勉:作品在當下已盡力,真正評價交給觀眾;期待下一次做得更好。
畫重點
- 睡眠問題常見,關鍵在日間功能與壓力管理。
- 面對恐懼的「暴露」與「認知減敏」能實際降壓。
- 腸腦軸、Omega-3與纖維有助情緒穩定,但須配合整體生活習慣。
- 去污名是社會工程:理解先於標籤,支持先於排斥。
- 夢是心的鏡子,《贖夢》把這面鏡子搬上大銀幕,邀請觀眾照見自己。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ExWrekaAKA
YouTube專欄:The Do Sh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