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萬成專訪重點:從銅鑼灣跑到紅館的脫口秀人生

出身與成長

出身香港、父母為上海人,自小在銅鑼灣與天后長大,廣東話是第一語言。小學就讀華仁,熱愛美式與港產的懷舊流行文化。

移民與適應

13 歲移民洛杉磯,面對語言與文化落差:Locker room 被笑穿三角褲、同學來自多族裔,初期幾乎無友。靠一年時間在 8th grade 重新適應口語與社交。

求學路與轉向

入讀 Beverly Hills High 後念 UCSD,原選工程轉經濟(父母心中「穩妥」選項)。真正熱愛在創作:做音樂、畫畫,21 歲踏進 comedy club 試第一次脫口秀。

為何選擇脫口秀

被「即時回饋」吸引:台上立刻知道想法是否可行。舞台帶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,也讓他把人生觀點轉化為笑點。

段子寫作與打磨

靈感先記一句,再到 open mic 反覆測試;十句留一,再延展十句,持續修剪。每條成熟笑話可能試上千次,重在把「自己的觀點」講到具體而獨特。

演員之路的突破

第一個電視角色是《2 Broke Girls》兩句台詞,但意義重大。關鍵轉折在《Silicon Valley》:把移民視角與個人氣質帶進角色,觀眾反應好,編劇逐步加重戲份,從客串到長駐;拍第二季期間還曾真做 Uber 撐生活。

與父母的拉扯與和解

父母起初希望走金融專業,他拒絕華爾街實習選喜劇,關係一度緊張。簽下《Silicon Valley》多年合約後,父親放下擔憂,甚至親自參與演出嘗試;母親性格低調、不熱衷出風頭。

回到香港與紅館目標

相隔二十多年再長住回港籌備《Live in Hong Kong》,票房迅速售罄。他希望每次巡演都回香港,段子一半新作一半在地觀察,讓美國觀眾也看見香港的文化細節。

國際化與語言挑戰

已在歐洲與亞洲巡演,計畫以普通話、上海話嘗試內地舞台;自評仍需熟悉在地俚語與文化脈絡,會先多做田野與練習。

目標設計的方法

同時設定「務實目標」與「看似不可能的目標」,寫下封存,每年重開對照。從「做滿 30 分鐘專場」到「在洛杉磯買房」逐步實現,如今目標轉向創作動機與文化影響,而非僅是收入。

創作與生活

閒時打遊戲、園藝、下廚,享受把自家菜變成菜餚的成就感。若遇上好劇本與團隊,樂意參與港產片。

快速問答重點

偏愛中餐(雲吞麵、牛腩、燒鵝),最不愛蓮藕口感。理想的快樂是與老朋友吃好東西、無壓力閒聊;自稱台下其實不愛「裝搞笑」,珍惜能說「你還記得當年嗎」的舊情誼。
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403CZzUfwI

YouTube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