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,陪她度過抗癌最長的一年:李琳琳與姜大衞的54年牽手記

從「我一向以為自己很健康」到「輪到我了」
一次本來「例行」的大腸鏡,改寫了李琳琳的日常。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小腫瘤,手術原被評估為相對簡單;然而病理回報顯示取出的十枚淋巴中有一枚受侵犯,病期瞬間由第一期跳至第三期。她坦然面對:「既來之則安之。」在家人支持下,決定手術後接受化療,把不確定降到最低。

化療十二關:苦與撐
治療之路並不輕鬆。最初嘗試口服標靶藥,胃部強烈不適,被迫改為每兩星期住院輸注,合共十二次。每一輪連續48小時的治療,都伴隨著乏力、噁心、食慾全失與掉髮的焦慮;但過了最難熬的三四天,她又會努力把飯吃回來,為下一次挑戰儲備體力。她說,每個人的反應不同,辛苦是真的,但絕非不能走完。

一家人的作戰:誰都不缺席
面對「要不要化療」的抉擇,女兒姜依蘭堅定主張「斬草除根」,親自與醫生溝通;兒子姜卓文當時只有十五、六歲,天天放學拎著書包到病房,分享學校瑣事,讓媽媽把注意力從痛楚抽離片刻;姜大衞雖在內地拍戲,也在檔期罅隙飛奔往返,用陪伴和微笑撐在身邊。當第十二針落幕,醫生說「完成療程了」,一家人終於集體鬆一口氣。

冷戰、分開十個月,再牽手一輩子
兩人的故事,不只是一場病。年輕時同居磨合,曾有一個月不說話,甚至分開十個月;某晚「緣份安排」在尖沙咀偶遇,重新通電話,再次走在一起。她自嘲「硬頸、執著」,他不太會哄人,但從不口出惡言。吵架改用沉默冷靜,第二天又自然開口:「今晚吃甚麼?」五十一年婚齡、五十四年情感,他最動人的一句是:「我不可以沒有她。」

給香港人的健康筆記:從早檢到保險
這段經歷,讓一家人重新檢視「健康的底線」與「經濟的底氣」。她提醒:便血不是吃辣,重複出現就該及早檢查;他分享節制之道——「每樣吃一小口」,開心享受、不必過量;兒子則把焦點放在心理健康:在快節奏裡,留一點時間認識自己,讓情緒有出口。面對現實的醫療開支,他們也把「醫療保險」視為安心的必要配置,為未來減壓。

後來,他們學會更快和好
過去那種「一個月不說話」已成往事。她說,近年自己學會放下執著,第二天就忘了生氣;他說,夫妻之道是互相:適度發洩、很快收拾、繼續並肩。比起轟烈宣言,他們更相信日常的微小堅持——一起吃飯、一起笑、一起面對下一次覆診。

把未來過成今天的選擇
李琳琳的康復,不是奇蹟,而是一家人一次次做對的小選擇:早檢、聽醫囑、撐過副作用、彼此陪伴、為風險預先鋪墊。當身體在治療、心也在復健,愛便有了形狀——它像病房裡的家常話、像化療後第一口飯、也像一句平常卻真摯的「我不可以沒有她」。

YouTube 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A5k7f0SXAg
YouTube
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