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新希望,健康不再無助:馮康醫生談香港人的「治未病」之道

香港人的健康盲點:專科執著與家庭醫生的缺席
馮康醫生觀察,香港人整體重視運動與飲食,肥胖率相對低,但一不舒服便急往專科——其實未必需要。更可行的做法是「長期關係的健康管理」:平日照顧身體、與家庭醫生建立信任、定期跟進,把健康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
癌症治療新局:從「絕症」走向「慢病」
幾十年前外科手術面對多為晚期個案,存活期有限;今天治療版圖徹底改寫。切除手術、化療、電療與新藥並行,標靶、免疫、CAR-T 以至高能聚焦超聲波等介入技術,讓醫生擁有更多「工具」,不少個案已能長期穩定控制——「與癌共存」十年並非天方夜譚。

精準醫療:更對症,也更考驗抉擇
從基因、蛋白到代謝物檢測,診斷與電療都朝「精準化」發展。效果更佳,但成本更高,並非人人合用。如何在療效、公平與資源之間取捨,仰賴醫病溝通與制度評估:醫管局以經濟評估及專家審視,政府亦推動 IMACE 平台,朝標準化與規範化邁進。

「取代」還是「補充」:新科技與手術的關係
新技術多是補充而非替代。乳癌、腸癌等能切則切、盡量微創;藥物與放療協同提升效果。對不宜手術或已擴散個案,新一代藥物與療法成為「拖延病情、保持生活質素」的關鍵選項。

AI 可以取代醫生嗎?
馮醫生斬釘截鐵:不行。病情愈複雜,愈需要綜合判斷與面對面溝通。AI 能輔助,卻難以承擔對個體細緻權衡的責任。

無力的年代:從 SARS COVID 的啟示
他最深的無力感,來自 2003 年擔任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時的 SARS——未知病毒、診斷落後、同袍倒下。與 COVID-19 初期已能迅速辨識基因相比,SARS 讓他明白:面對未知,制度的學習能力與現場的勇氣同等重要。

預防勝於治療:「治未病」是最好的醫療
高血壓、糖尿病與癌症往往潛伏多年,等到「驗到」已不早。關鍵在早檢與篩查:年長者定期體檢、平日留意血壓血糖異常,及早處理。「治未病」離不開幾件事——均衡飲食、固定運動、不吸煙、少酒、保持心境開朗;每日至少半小時活動,並加入負重訓練以減少肌少症與骨質疏鬆。

慢病治理:社區第一線的重要性
不少香港人不知道自己已患高血壓或糖尿病。地區康健中心的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」正是要把隱性患者找出來,及早介入,避免中風、心臟病,並降低認知障礙症的風險——心血管健康和腦退化,其實緊密相連。

把科技當助力,而非拐杖
手錶能量度睡眠、心跳、步數甚至 ECG,但別把健康外包給數據。更關鍵的是日常選擇:多走一站路梯、少一點重口味、多一點家常運動;與家庭醫生形成「長期觀察曲線」,才是對自己負責的健康管理。

面向長壽社會:活得久,更要活得好
香港人長壽領先世界,但「躺著長壽」沒有意義。當我們把運動、情緒管理、早檢與家庭醫生納入生活,長壽才有質感。馮醫生的提醒很簡單:健康是自己的資產,必須主動管理,而非等到生病才交托醫療系統。

把未來活成今天的選擇
新科技帶來希望,制度保障提供底線,但能把風險降到最低、把生活質素拉到最高的,永遠是你每天做的那個決定——今天去走一段路、今天把壓力卸下一些、今天打個電話約體檢。當「治未病」成為城市共識,香港才真正走進長壽而健康的未來。

YouTube 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5JHBEI7zPI
YouTube
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