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光漢在《他年她日》:把時間過成愛的樣子

從球隊少年到銀幕焦點
童年在球隊中度過,紀律嚴明,家教也不馬虎——連筷子拿不好都會被打手心。雖然父母從不強逼他選定職業,但希望他有清晰目標。學生時期成績普通,卻在球隊表現亮眼;上高中後性格由外向轉為內斂。早年的一次溺水與衝浪意外,令他對水心存畏懼,但遇上拍戲需要,他坦言仍會硬著頭皮上鏡,因為「腎上腺素會幫助你」。

在現實裡的等待:三到五年的「再試一次」
大學畢業後,他一邊在乳酪店、餐廳、咖啡廳與酒吧打工,一邊做平面模特兒,靠網拍時代的機會累積人脈。真正的起步並不浪漫:連續三到五年不斷試鏡、被拒、再試。家人擔心他的前途,他也沒有替自己設退路,但那股「再試一次」的傻勁,終於換來《植劇場:姜老師,妳談過戀愛嗎》的敲門磚。

從《想見你》到「三金」入圍:被看見之後
接到《想見你》劇本時,他只覺得劇情複雜、會讓人想追,看不見「爆紅」的預兆。真正意識到被廣泛認出,是第一次出席活動被現場人潮嚇到之時。其後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口碑票房雙收,他也成為「三金藝人」。談到選擇劇本,他說自己總被「反差」吸引:直男與同志的火花、冥婚與傳統的碰撞——有些本應悲傷的情節,角色卻努力活得快樂。至於在街頭裸跑?「為了戲,其實要我做甚麼都可以,只要不是不恰當的場合。」

不當「全民老公」的人設:把自己抽離
對外界的暱稱,他既感謝也學會抽離:「那可能來自大家對某些角色的投射。」他強調私下的自己並不「陽光」,放假最愛運動後完全放空,也不太愛把笑容掛在臉上。未來若要從幕前跨到幕後,他自評更可能嘗試導演,至於編劇則「從零搭建世界太難」。

他與香港:粵菜、短暫停留與粉絲的等待
到港多次,多為拍攝與工作,真正「慢遊」的機會不多。提到飲食,他毫不猶豫選壽司和拉麵,也愛道地的港式早餐;要他從粵菜裡只挑一道倒是難題。他笑說自己可以一天不用手機,不太有「錯失恐懼症」。人生清單尚未正式啟動——想看極光、想玩跳傘——但已買了一枚更成熟風格的手錶,當作對自己的獎勵。

《他年她日》:當一天等於一年,愛還追得上嗎?
新作設定奇想:一場大地震把世界分成兩個時區——「優日區」的一天相當於「長年區」的一年。他飾演來自長年區的「薯仔」,與袁澧林飾演的「安晴」相遇,若想再見一面,得再等上一整年。拍攝期雖短,兩人合作默契自然;長髮造型與假髮「搶戲」成了片場趣事。他說這部電影讓他反思時間——「見面時當作最後一次」——用更專注的心對待每個當下。

在愛與當下之間找到步伐
他把演員之路形容為一連串「再試一次」的選擇;把成名視作旁人的投射;把生活還給規律與純粹。當《他年她日》把時間拉長、把相聚拉遠,他的答案是:用跑步清空腦袋、用演戲靠近真實、用一次次主動出擊換來不辜負。對香港觀眾,他說「很快想再見」,期待有機會真正把這座城市走一遍。

YouTube 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9E7W7KrtLw
YouTube
專欄:The Do Show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