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歲「大隻媽」:把運動變成一家人的共同語言

從「普通師奶」到HYROX三冠王,紅磡客廳就是她的健身

她叫 Catherine70 歲。每週至少三天進健身房:槓鈴肩推、推胸、硬舉樣樣來;不健身就去跑步,定下每周 120 分鐘的最低運動量。上臂結實、平衡靈活,絆倒時能即刻伏地挺身撐起再開跑。她說自己只是「貪玩一點」,但這份「貪玩」讓她與家人組隊闖入 HYROX 公眾健身賽:先與媳婦 Remy 奪雙人組亞軍,再三次單人上陣、三奪組別冠軍——她笑說秘訣很簡單:「因為我這個年齡組別,只有我一位女參加者。

家的重置鍵:把客廳變成健身

Catherine 的運動基地,多數在兒子 Perry 家。沙發餐桌搬開,白板寫滿訓練程序——羅馬尼亞硬舉、保加利亞分腿蹲、循環訓練排到剛好八個動作;最多時七八個朋友一起「排隊流轉」。夏天在客廳、冬天搬去公園,器材就地取材,連牆上的擦痕都是槓鈴「戰績」。這個跨齡小隊叫「陳記夜粥」,操完常以「夜粥」收尾;跑步日會從荃灣直奔深井吃燒鵝,行山日就環港島、途中停下吃蛋撻喝奶茶,玩味十足

母子檔:魔鬼教練與「更魔鬼」的學

Perry 是她的「幕後軍師」:深蹲要蹲到更低、難度高的動作要在場看實。「我想健身,不是想傷身」,Catherine 認為正確動作指導很重要。Perry 笑稱媽媽才是「魔鬼」——從不偷懶,反而常常「做到太盡」,最大挑戰是學會休息。這套陪伴公式,也把婆媳關係變成戰友關係:訓練時互相補位,比賽時你撐我上、我頂你落,家裡從來沒有「長者優惠」

從「不能彎腰」到「想玩就上

50 歲前,她只是幫丈夫生意處理文件的「普通師奶」,20 多歲為脊椎問題長期臥床,醫生說「少動」。直至五十多歲發現連腰都彎不到,從行山開始復健:在衛奕信徑的階梯上,第一天彎一下、第二天彎兩下,慢慢加到二百多下。她把家務也做成訓練:手洗衣物、擦地板講究角度與穩定;獨居也能自己搬米搬水——「運動要發揮在生活中才會有用。

社群感:運動是聚會,也是相互托

「陳記夜粥」固定每週一至兩次操練;親友們說她的小腿像放了兩個木瓜。旅行時,她是那個能幫大家提行李的人。她也把熱情帶到教學:修讀相關課程、教授長者健身,用運動逐步協助中風康復者恢復自理。「健康是儲回來的。醫生醫好病之後,後續的健康要靠自己。」她用一個等式總結——健康是一,其他(美貌、財富、智慧)都是零;沒有前面的「一」,後面的零都不作數

比賽日常:公園模擬 HYROXYouTube

疫情期間,一家人視訊操體能;為了 HYROX,他們在樓下公園用藥球、雪橇替代品「土法煉鋼」練四個重點動作。Catherine 形容比賽「超級辛苦」:結尾要把球擲 75 下,衝線時累到說不出話。辛苦之後,她照樣大快朵頤——西多士、奶茶從不刻意戒口;她的健康不是節食換來,而是日復日的肌力與心肺累積

運動,讓一家人更靠

爸爸洗腎那段日子,三個人把等候時間用來做運動;不是同住,卻因運動每週見面兩三次。「阿媽捉阿仔」「拍膝遊戲」在家裡上演;出國旅行不走購物行程,跑馬拉松、玩街頭健身。Perry 說,運動在家裡是「一個聯繫工具」:有共同經驗、共同話題,關係更緊密;更妙的是——家裡沒有婆媳糾紛,因為她們有「共同敵人」:教練本人

結語|把「一」存好,零自然會排

Catherine 的故事證明:體能可以從零開始、興趣可以一家人分享、親密可以靠汗水累積。把運動變成生活方式,把陪伴變成固定行程;當「健康」這個「一」站穩了,人生後面願意加多少個「零」,就有多少種可能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XwEEbkU6ZY 
Youtube專欄:Mill MILK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