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塘不熄燈:64歲真姐的24/7小食店,用「雜崩冷」撐起深夜胃與一門心事
在「執笠關注組」成為熱話的年代,觀塘駱駝漆大廈竟有兩間全天候小食店並肩撐場。其一由64歲的真姐坐鎮,通宵不關門,以一身氣力與一屋香氣,為夜歸人留著一盞燈。
不關門的店:凌晨四點仍然「好熱鬧」
這間家族式小店24小時運作,與鄰近另一間同樣通宵營業的小店互補——一邊主打港台小吃,一邊做車仔麵、雞蛋仔與夾餅。加班的上班族、樓上派對後的夜貓、的士司機,深夜覓食幾乎都會拐進來。鏡頭在凌晨3時50分仍見門外不斷有人,一幅疫情後久違的「夜市景」。
從四款到三十多款:「大包圍」的生存術
真姐20年前在裕民坊賣牛雜、魚蛋、燒賣、牛丸,重開後菜單擴至三十多款,以「大包圍、雜崩冷」應對市況。單靠以往幾款拿手難以生存,她便跟台灣師傅學炸物:地瓜粉做鹽酥雞、魷魚鬚、蒜香骨,天婦羅粉炸雞翼與豬頸肉,酥脆與香口各有所長。
牛雜的鐵膽:舊滷、心法與火候
每日早上11時起鍋的招牌牛雜,要把不同部位分批煮3至5小時;南乳、柱侯、沙茶調入舊滷,靈魂在那個裝著八角、香葉、草果等十多種香料的「鐵膽」,兩三日一換,香韻不斷根。芥辣、豉油等醬料全自家調,味道老而不臊。
燒賣三吃:紅衫魚的彈與辣
餐牌寫明紅衫魚燒賣,比一般大1.5倍,日賣十幾包、一包約二百顆,三種吃法:原味、炸燒賣、脆皮燒賣;自炒辣醬一抹即見層次。深夜客人一盅一碟,最快是它,最易上癮的也往往是它。
一家人的接力:24小時的長跑
店內是接力賽:夜晚由真姐頂更,兒子、女婿與丈夫分時段補位;老友「闆闆」亦會來「牛雜位」幫手。真姐每晚以提神飲品撐場,累了便上閣樓小床小睡一會。她笑言做這行「癡身」甚至「癡線」,但又說「能賺多一元就多一元」,至少頂住薪水與租金。
租金新常態:由大變小的幾倍壓力
舖位從三個連成大舖,改劃成數個細單位後,單位租金卻近乎維持大舖時總額,攤分變獨擔,鄰舖甚至空置。真姐的計算很直白:一個月開支20多萬,通宵營業是「至少頂到人工同租金」的方式——不開門便沒有翻身機會。
夜歸的江湖:熟客、手足與人情味
深夜鏡頭下,紋身師收工來打招呼、孫子的畫畫老師來坐一坐,丈夫駕「戰車」穿梭街市選貨,七十歲仍快步急行。她說以前不懂照顧小朋友,如今把時間全放在店裡;團年飯也在店內開,一家人一邊開工一邊過節,生活與生意早已合而為一。
重新出發的代價:不退休的理由
裕民坊重建時她原想放手,休息一年才發現「唔習慣得閒」,於是轉場再開。夏天有淡季,仍選擇開足檔期;有人勸她別太辛苦,她說是責任感,也是「捨不得人」。在她眼中,最難的不是熬夜,而是把一門小本生意一直推到「上軌道」後,還願意守住它。
一碗牛雜背後:我們對「小食店」的想像
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下,要讓一間小食店正常運作,動員與投入已遠超大眾想像;觀塘也有名店不敵加租而退場。真姐以「大包圍」去適者生存,但每一次加碼,也是在抵押休息與私人時間——值得與否,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。
結語|不熄的爐火,照亮深夜的胃與心
真姐的24/7不是噱頭,而是時代逼出來的頑強:鐵膽滷水、紅衫魚燒賣、通宵不歇的手勢,將觀塘的夜連起來。當「執笠」成為日常話題,有人選擇收檔,有人選擇加班;她則選擇把燈一直開著,讓城市在凌晨也有一口熱的,讓辛勞有去處,讓人情有著落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rKpxRfkyH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