殯儀街的日與夜:紅磡一個「生人勿近」的生活圈

靈堂旁的拿鐵香、戲院裡的老座椅——打破禁忌的社區日常

紅磡有一塊方方正正的街區,長年籠着一層「生人勿近」的氣場:靈車經過、黑衣穿梭,連街坊都少走一步,怕衝喜、怕不吉利。可若把腳步放慢,你會發現這裡的節奏其實有條不紊——清晨土工在茶餐廳吃過第一口熱騰騰的沙嗲牛麵,七點開工;十至十二點靈堂繁忙,交通擠塞到要交通督導員上陣;傍晚靈車靠邊,夜晚輪到「行街」入場。這裡不是鬼故事的舞台,而是一個靠專業、紀律與互相守望,運作了幾十年的殯儀社區。

殯儀社區如何煉成

紅磡成為殯儀區,源自早年的殯儀館落戶;其後長生店、花店聚集於機利士南路、蕪湖街一帶,寶其利街、曲街、必嘉街以至世界殯儀館後的安靜道,逐步拼湊出一個「行業生態」。這是一門傳統重、講誠信的行當:很多店子做了幾十年,創辦人八十多歲仍有人點名找他辦事;「喪禮沒有第二次」的準則,令行內對新人的收納從前多靠師徒制與口碑。

茶餐廳是飯堂,亦是暖場

行內人一天的引擎,多在聯發茶餐廳點火:即蒸腸粉、鹹甜適中的豉油、早市的熟客與行規,組成了早上最紮實的能量。老闆娘「有菜必加」的貼心,令一屋「麻甩佬」也記得吸收纖維。外賣甚至直送殯儀館——不是噱頭,是貼地。

靈堂旁的文青咖啡店

在殯儀館隔壁,竟有一家乾淨明亮、適合打卡的咖啡店。老闆娘阿鈺從最初不敢直視靈車,到把這裡當作家——她說行業裡「守望相助」很實在:趕時間會搭靈車送物資;清明、盂蘭節生意最好;還有人在完成儀式後來辦纓紅宴,特地留一份煙三文魚炒蛋三文治「留位俾先人」。咖啡店把忌諱化成日常,讓人學會用平常心面對告別。

「喪禮策劃」的幕後

在家屬到場之前,道教科儀、紙紮、花牌、香燭早已進場就位——流程像婚禮一樣需要前置排練與無縫接軌。清晨土工、日間殯儀館、夜晚「行街」:不同工種像接力賽。這裡的士多不只賣乾糧飲品,還有白衫白褲、碌柚葉與符紙;洗衣店洗得最多的是唐裝;中介阿姨可能就站在你以為平凡的櫃檯後面。

「真死場」與店貓

紅磡有個名副其實的「死場」商場——店舖幾乎全部與殯儀相關,修相、刻碑、辦事應有盡有,清清靜靜。因供品易惹鼠患,幾乎每間店都養貓,貓步悠悠,走成了這區最柔軟的風景。

寶石戲院:在兩場告別之間看一場電影

1971年起用至今的老座椅,承載了無數行內人的空檔時光。有人在兩場工作之間看一套電影,談起來更愛漫威而非鬼片——「越恐怖的故事越假」,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夜班服務生都說未遇過靈異,倒是日常裡的溫情最真。

新人眼裡的江湖味與街坊情

阿溡入行近十年,卻仍被行內視為「新丁」。初來乍到,只見土工健碩、老闆嚴肅,滿是江湖味;日子久了,殯儀館、墳場、過年過節見到的都是同一班人——不住這裡,也會變成街坊。行業裡偶爾有不負責任的例子,傳來的驚心故事像警號,提醒大家:這是吃技術飯、吃良心飯,更是吃定力的行業。

結語:把告別,活成一種生活的方法

在紅磡殯儀社區,死亡不是禁忌的黑布,而是一種被妥善安排的日常。有人以一碗早餐開工,有人以一杯拿鐵沉澱,有人用花牌與科儀縫合遺憾,有人以一張老戲票讓心情過渡。這裡教人的,不是如何避忌,而是如何把告別做得有尊嚴、有溫度,然後繼續生活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uTCd118A9E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