駱駝漆掃樓記|由頭療到平價西餐 觀塘工廈點樣變成人情味商場
兩代同事出動:由低掃到高的「旅遊止癮」
MM團隊新人Tiffany聯同「大師姐」Phoebe,走入觀塘地標——駱駝漆大廈第三座。她們決定由低層行樓梯一路掃上高層:一邊試「排到去鴨脷洲」的頭療、美甲,一邊掃精品、零食、凍肉、健康食品,再加插兩頓驚喜西餐與港式墨西哥菜,務求看清呢幢由工廈變身週末人山人海「商場」的前因後果。
地標的前世今生:工廈變身的密碼
駱駝漆大廈建於六十年代,為觀塘填海區首批工廈,原是同名油漆品牌大本營。九十年代起改建為商廈;因租金相對便宜、舖面夠大、位置夠中,近年大量小店進駐,以第三座最旺——十二層高、店種極多,連餐廳也有二十多間。想避開正門長龍?熟客會繞後門搭貨升:先行樓梯上一樓,再轉貨升上層。
第一站放鬆身心:頭療 vs. 美甲的「劏舖創業學」
Tiffany帶Phoebe去試人氣頭療;她自己就去做美甲。兩位主理人是合作創業的媽媽檔:美甲師Renee主打穿戴甲,另一位Yan則把多年鑽研的中式推拿、穴位按摩化成品牌,以約$12,000合租細單位,將兩個空間打通,做出恰到好處的規模。頭療以加熱冷壓芝麻油配草本浴,水循環保持約41度,配合肩頸按摩,「ASMR級」水聲隔走外界嘈音。雖然一人店一天只接待四位客人,還要騰出時間照顧小朋友,但靠街坊口耳相傳、午市OL同太太上門,已漸漸養起穩定回頭客。
新式「劏場」:LZONE與日系裝修帶動人流
2至5樓租金較高、6樓以上相對便宜。新趨勢是業主包裝一整個區域,統一日系風格與基本裝修,把同類商戶聚在一起,形成實驗型「新式劏舖」。對初創而言,既省裝修成本,又能借人流互相帶動。
後樓梯文化:行上行落的社交網絡
第三座升降機經常爆滿,後樓梯意外成為賣點:採光好、燈光足,日夜行走都不覺陰森。更重要的是,後樓梯連結起商戶與街坊的人情網絡——由「搭電」到「搭嘴」,一梯之隔就是圈內互助。
人肉搜尋器「Man哥」:十樓店主牽線搭橋
十樓精品店主Man哥,被稱為駱駝漆的人肉雷達:哪層開咗咩店、邊個老闆、幾時開張,他幾乎都知。由八卦出發,他還自家開發了駱駝漆積分程式,串連樓上樓下的商戶,令零散小店組成互相導客的社群。
平價高質西餐Fabio:酒店功夫價錢貼地
在九樓的Fabio,老闆Paul一人打理餐廳,以近成本價出菜:濃湯用多款真菌慢炒再焗、以工序堆味;主菜選材講究,封門柳等食材性價比高。湯、包、飲品齊全,套餐約$80,招牌是「無得輸」的貼地精緻。
港式墨西哥Hunger Point:本土口味的創意融合
另一邊廂,老闆Jerry把墨西哥菜「港式化」:Taco皮加入麵粉求嚼勁;十五味豬腩混合多種香料,突破傳統炆煮味譜;白汁三文魚意粉以椰菜花蓉加意粉釋出的澱粉質「做白汁」,卡路里減半而口感仍順滑。租金門檻、客群變化,推動他以本地客為核心,做得更「舒服」。
工廈的人情味:停電一刻見真章
拍攝其間餐廳忽然跳掣,Paul第一時間致電樓下「七哥麵當」老闆求救;原來行內水電、醬汁配方都可以互通有無——同行是朋友,不是敵國。在工廈營商,人人靠真功夫與成本控制過關,否則只會轉嫁消費者。
初代租戶的見證:海味老店上十樓
紅酒商戶Ella十二年前已進駱駝漆;而在區內做了二十八年的海味店「廣興」,因商場加租搬上十樓,以批發加零售開拓新客。雖然剛搬時人流稀疏,但靠街坊口碑,老人家、上班族甚至移民回流的舊客都會「捉路上來」。對很多人而言,駱駝漆像迷宮,但店家願意接送、帶路,慢慢把人情味留住。
小導遊的足跡:孩子的工廈樂園
兩位主理人的小朋友放學後在這裡做功課、逛模型店、貓貓共享空間,對大商場抗拒,卻樂於在工廈探索——證明駱駝漆並非冰冷空間,而是一個世代共融、可被重新想像的社區場域。
掃樓貼士:熟客心得
想快入場,繞後門搭貨升先上一樓再轉升降機;每層有六個後樓梯出口,可直達後巷與後門。貨升有時只設「落」鍵,屬工序設計,未必可直上,需先落地庫再返上層。
結語|觀塘人的樓上風景:由工廈到社區商場的真感情
Tiffany作為觀塘土生土長的新同事,第一次把「熟悉的陌生樓」認真走一圈,見到的不是單一業態的翻新,而是工廈經濟下的互相成就:租金與空間優勢吸引創業者;後樓梯與小區積分把人脈黏合;餐廳互通配方、店主彼此救急,塑造出九十年代屋邨式的鄰里情。駱駝漆不只是一幢樓——它是以小店與街坊編織的人情商場,也是觀塘轉型的活教材。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7-8ogHvu5k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