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700萬種生活」裡的獨居一課:25歲女生搬進劏房,從蟑螂陰影走到自我掌舵

在高壓與高租並存的香港,她選擇離開900呎的家庭安樂窩,走進不足百多呎、要穿兩條黑巷才到門口的劏房;從此,生活不再有人收拾善後,她得學會替自己做主。

擺脫「被照顧」的人設

主角Wincy,自小由嫲嫲與外傭照料,家務與起居無需操心。步入職場後,家中對作息與習慣的衝突日增,她渴望把「我每日如何過」交回自己手中。2021年,她搬出父母的私人樓宇,自此獨居兩年多。

劏房現實:空間只夠三樣,剩下靠取捨

首個單位是地面劏房,約百多呎:床、書桌、掛衣架放下就滿。廚房緊貼床邊,煎魚的油煙會爬進枕頭;梳化與書桌二選一,只能以懶人椅當椅也當床;床底塞滿儲物箱,連手袋也要爬入床下取用。這不是理想居室,是活生生的空間管理課。

預算與自理:從「飯來張口」到「三菜一湯」

初出社會月薪約$15,000,租金$6,000–$6,500,水電連日常開支壓力驟增。她戒外賣、改買餸煮食;用價錢清單格價,為便宜$3的廁紙多走幾百米;二手入手洗衣機省洗衣費。曾經「煮乜都燶」,如今一週自煮5–6餐、能做三菜一湯——省錢,也是掌控感。

都市叢林級挑戰:蟑螂、老鼠與更深的孤獨

樓下是街市,單位放過蟑螂煙霧彈後清出百多具小蟑屍;巷內偶見鼠群並排穿過,恐懼與落差同時湧現。更難的是孤獨與安全:晚歸要確認有沒有人尾隨、坐升降機會先按錯層;曾被清晨敲門與按鈴騷擾,一度對「家」失去安全感,只敢把燈與電視全開。

由依賴到獨立:把情緒與選擇交回自己

沒有人再即時接住她的壞心情,也無法把決定推給長輩。她學會一個人看病、回家煮粥吃藥;一個人吃飯就播影片陪伴;從不敢直面到能自我消化。劏房雖小,卻給了她「關上門就能做任何事」的自由:唱歌、講電話、安排作息,不必再顧旁人的眼光。

代價與得著:更窄的坪數,更大的邊界

她直言搬出來「辛苦、難熬」,但換來清晰的快樂來源——空間由自己定義、生活由自己主宰。從任性只存兩三萬就搬、到歷經公司結業的經濟驚惶;從怕油煙、怕蟲鼠、怕黑巷,到懂得防範與取捨。她說,獨居讓她變得獨立,能一個人去迪士尼、也能一個人吃火鍋,最重要的是:能在狹小屋簷下,搭建起自己的界線與安穩。

結語|在逼仄的城市,練習成為自己的屋主

獨居不是網上標籤的「港女囂張」或「人設不符」,而是一場把依賴還原為能力的修行。Wincy從被照顧的女兒,成為能替自己決策的成年人;從害怕回家的女生,成為會開燈也會面對黑暗的人。屋子變小了,生活半徑卻變大——那個由自己負責的「家」,正是她向內生根、向外長高的開始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3Tgutvmgn4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