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冷氣也要滾:一碗生滾粥背後的兩天功夫
半夜開工,到天光才上枱
凌晨五點,街市未開門,粥檔已經開始「入局」:先醃米,9.6公斤是掌櫃的黃金比例;加皮蛋取其鹼性與香味,滴油令米更易爆開。翌晨把米投入蒸氣粥鍋,佐以魚湯與腐竹打底,兩天工序,只為那一碗入口綿滑、米香鮮甜的生滾粥。沒有冷氣,八月熱浪翻騰,只能靠十多把風扇和噴霧風扇頂住——但「The 粥 must go on」。
為何接近$50?答案在鮮與火
這檔只賣生滾粥,講究的是「即切、即爆、即滾」:清晨四點多到佐敦接新鮮牛肉、樓下街市拎游水魚;牛、豬可機切提速,魚一定人手处理保口感。落鑊要鑊氣,銅煲導熱快,時間抓得準——一分鐘內由點到起;慢了魚會老,快了味未出。材料要用好,牛肉、鯇魚各有檔次,價錢自然上去;但碗裡喝得到魚湯與油脂的甜,便知值回票價。
夏天最難捱,生意少一半
粥檔生意最受季節牽動。夏天三十多度,不少人避熱不想喝粥,營業額幾乎減半。老闆直言不搬地舖:租金貴、地方小,反而在熟食中心靠近街市,日日「樓下買、樓上滾」,把地利變優勢。
代代相傳,但要肯革新
這門手藝由嫲嫲於七八十年代的大牌檔起家,頂過十號風球、鐵皮屋倒塌,再搬入旺角花園街市政大廈。時代變,做法都要變:蒸氣取代明火,人手攪粥變恒溫保底;為減人手、拓客群,加做腸粉、油炸鬼、奶茶咖啡——老店不守舊,才行得更遠。
廚房是刀疤與記憶力的修羅場
幾十年拿刀拎鑊,手指長期屈曲,日常要拉筋止痛。出餐靠的是肌肉記憶:四勺粥底、落皮蛋、一分鐘起碗、轉慢火「滾味」——每個步驟都計時。訪客首次「落場」爆魚,油多、火候未到,被評6分;師傅只笑:「熟能生巧。」所謂鑊氣,正是那絲微微「燶香」。
「只做粥」的邊界,怎樣延伸
舊式店由麵糰起手做布拉腸粉要兩小時,現時視乎人手與時段靈活取貨或自做;油炸鬼四十五秒翻面、切開入碗,一樣追求「即點即起」的鮮。早市由妹記檔口主力經營,晚市交由大牌檔,熟食中心的共用桌椅,讓檔與檔之間接力運作,頂住全日人流。
堅持之外,也要學會停一停
上一代星期一至日無休,今代明白要休息才能走更長路。凌晨起身、烈日當空、汗流浹背,是行業日常;但「要有犧牲,先有另一種得著」。在這裡,一碗粥不只是早餐,而是手藝、時間與秩序的結晶。
結語|一碗粥的體面,是把難做的事做對
生滾粥看似樸素,背後是兩天工夫、幾十年經驗、與時並進的取捨。當連鎖店延長營業、機器普及,老店也不是原地踏步——它用機器解放人手,用地利堅持新鮮,用火候守住味道。下一次走過無冷氣的熟食中心,不妨坐低,等那一分鐘,把一碗粥的體面,慢慢喝進肚。
——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9ibnv6hdVo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