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「本地」的外國人:澳洲Brendan,用廣東話吃穿香港、講到入心

一口利落廣東話、手指飛快倉頡打字,片頭自嘲「IT狗」,片中又能分得出MKKong GirlFake ABC——Brendan不是土生港人,但四年來,他把香港當成自己的語言練功場、味蕾遊樂場與生活練習題。

市場學廣東話:從「蔥送多把」開始的在地感

來港讀電腦科學碩士的Brendan,習慣去街市買餸:「超市啲菜唔掂。」攤檔阿姨會隨手送蔥、教他醬料怎樣撈——這種市井人情,讓他著迷。他自學廣東話、愛看港產片與劇集,連出門旅行都帶中文字典;WhatsApp堅持用倉頡打「書面廣東話」,在字裡行間砌出日常。

「外國口味」評港味:沙嗲牛麵、雞蛋仔到茶記新舊融合

他拍片講沙嗲牛麵、茶餐廳早餐,會明刀明槍評「唔合香港人口味」或「失望湯」,也會讚咖啡奶泡恰到好處。標題故意寫上「鬼佬/澳洲人」搏點擊,但內容落在真心:以外來者視角,拆解香港飲食的新舊流變——從西營盤的年輕口味,到傳統茶記的鑊氣與內臟拼盤,他偏愛「內臟同肥膩位」,只對雞子敬而遠之。

「最地膽」的圈外人:討論區吃瓜、KOL補課、麻雀做老師

他會潛水LIHKG、追本地YouTubeTrial And Error、姜檸可樂、Pomato等),對社會議題聊得深入,也會用維基補課;最離奇的是,他竟然教香港朋友打麻雀。週末跟友人開古董車兜新界邊陲,看沙頭角禁區對岸;平日逛葵涌廣場,熟門熟路點單章魚小丸子與玉子燒。

文化不是口號:用廣東話創作、用傳統字記錄

Brendan說支持廣東話娛樂很重要——在綜藝減產、質素下滑的時代,他寧願以「很業餘」的拍攝與剪接,堆出更多關於香港的內容。「以前逼香港人講英文;而家香港人留住自己語言同文化。」他為自己能讀能寫傳統字、能用廣東話思考而自豪。

IT狗的轉身:結果導向的外企與副線的自由

他做過壓力爆煲的公司,差點為了「去煙時間」而學煙;後來轉到重視成果的外企,把下班時間留給鏡頭與城市。Facebook「關注組」、IG老樓帳號、街頭霓虹與手寫招牌,都是他取材的路線圖。

香港式快與真:步伐、毒舌與幽默

朋友笑他「比好多香港人更本地」:反應快、說話帶反諷,罵起粗口更是字正腔圓;唱起Dear Janeman又痴心。喝醉鬧笑話時,他脫口而出的不是英文,而是地道國罵——這種語感,不是背書,是滲進生活的肌肉記憶。

「為何選香港?」:像段長久關係,愈知其缺點愈捨不得

他把香港形容成一段老伴式關係:歲月讓人看清皺褶與矛盾,但正因長期相處才學會珍惜。「年年都覺得冇以前咁好,但好難講再見。」對他來說,香港矛盾得可愛——同一座城容納MK文化、Fake ABC、籠屋街巷與米芝蓮茶記;同一班人可以邊打邊笑、邊罵邊愛。

結語|最「本地非本地」:用外國人身分,做香港的說書人

Brendan的在地,不是口音完美或清一色「好評香港」,而是願意踩入複雜:講真話、吃真味、寫真字、交真朋友。當他把鏡頭對準繁華與粗糙、把字幕打成一行行傳統字,他其實在做一件簡單而珍貴的事——讓更多人看見:這座城市,仍值得被用廣東話好好說一次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Az9U1HjwBQ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