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人尋味的安樂:當快餐店追不上時代,仍守住街坊的人情味

一眼殘舊,一腳踏入的勇氣

大家身邊總有這類店:簡陋、殘舊,數十年如一日開門營業。安樂快餐店正是其一。它在同一個街角開了35年,門面沒有花巧,卻靠一批熟客撐起日常——有人每天清晨準時報到,只為一杯合口味的奶茶;有人18元坐門口,邊頂嘴邊喝茶,店裡你一句我一句,像一個活生生的街坊客廳。

老闆一個人,就是全個班底

這間快餐店名為「快」,實際上全由老陳一人打理:備貨、醃製、沖茶、下單、洗碗,一手包辦。忙不過來時,熟客會自然伸手幫忙;偶爾老闆娘回來支援,但「請不起她」的現實,反映生意清淡。店舖一天營業收入約六百多元,扣除成本已去其大半,想請人,談何容易。

由盛轉衰的時代縮影

七、八十年代快餐店風靡,全城「快、正、抵」;黃竹坑工業區全盛之時,安樂曾在學校門口賣出120個飯盒,雞髀、雞扒、雞柳加隻蛋便是王道。後來工廈轉型、工人散去,附近學校午餐亦被承包,客流一落千丈,店裡的暖櫃、扒爐逐漸變成儲物格,見證着繁華背後的冷卻。

「即叫即做」不是噱頭,是無奈

生炸雞髀、曲條薯條,是不少人記憶中的快餐標配。安樂的雞髀不重鹹、不乾身,因為老陳堅持「即叫即炸」。但「即叫即做」背後是現實:預先炸好只會變得乾柴;沒有穩定客量,開一爐油要二十分鐘,為了一隻雞髀也得等。名為快餐,卻快不起來,正是小店的矛盾與真相。

熟客就是規矩,規矩就是人情

店裡沒有服務流程手冊,卻有默契:有人負責買菜、有人幫手看鋪;另一位老主顧每天準時到店,老陳心裡早有餐單——「廚師發辦」變成了一種信任。有人問為何仍能撐下去,答案或在一句戲言:「你不嫌我,我不嫌你。」街坊的人情,替店舖續命。

走鬼檔出身,隨遇而安的脾性

老陳從「走鬼檔」賣早餐起家,經歷過被抄的狼狽,也見過旺到請六名員工的日子。如今,只剩他與老闆娘的默默配合:轉台看馬、頂撞兩句,最後都歸於雲淡風輕。店名叫「安樂」,其實是他們的生活哲學——有時候,懂得無欲無求,才守得到長久。

快餐之外,還有例湯與舊味道

安樂更像「街坊食堂」:鮮魚飯、每日例湯由口味養成習慣。「和尚跳河」(蛋水)、紅豆冰、菠蘿冰等老派飲品,幾乎成為時代註腳;多年無人點,卻仍在記憶裡保留位置。快餐的定義,慢慢被人情取代。

結語|慢,也是一種安穩

安樂快餐店沒有追上速度的社會,卻留住了街坊的心。它之所以還在,不因裝修、不靠宣傳,而是那份「你一來我就懂」的默契與信任。當我們嫌棄殘舊時,不妨踏前一步,給彼此一個機會——也許,就能在一杯看似普通的奶茶裡,喝到老香港的餘溫。

——
Youtube
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QjczrqrY5Q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