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愛動刀,為己增值:兩位女生的整容實錄與清醒後記

小標題|當「女為悅己者容」遇上現實與傷痕

在《700萬種聲音》裡,兩位受訪者——Berry與芷橋——把自己的整容史打開給公眾看。她們都曾因男友的評語而踏上醫美之路:有人被嫌「冇胸唔似女人」,有人在成長中長期被比較、被說「唔靚」。愛美本是常情,但當「取悅」成為驅動,痛與代價便不再只屬於皮相。

「從一針到一生」:手術清單背後的循環

芷橋先做埋線隆鼻與透明質酸,再到台灣開刀雙眼皮、縮唇、自體脂肪至蘋果肌與下巴;一年後再以自體軟骨+支架隆鼻。她形容那是「流程」也是「循環」:鼻高了覺得下巴短、下巴長了又覺得嘴前突,調一處牽一處。
Berry
17歲起打透明質酸、埋線隆鼻;19歲動隆胸及鼻修正,畢業後持續開刀與微整形,甚至投身美容行業。她直言:「開刀十次一定有;連微整,就數唔清。」金錢上,「眼、口、面五萬、鼻五萬」只是冰山一角;她自嘲「首期都落咗喺塊面」。

由愛情觸發的「近因」,與自我價值的「遠因」

兩人異口同聲:戀人的嘲弄只是近因,遠因是多年累積的自我否定。有人在關係裡被日復日奚落「肥、唔靚」,以為「整完佢會返嚟」;有人青春期被比較到失去自信,覺得自己永遠「未達正常」。當外界眼神與話語成為標尺,手術台像是一條通往認同的捷徑——卻往往通向更長的回頭路。

後遺:身體的修補,心理的死循環

醫學風險並非傳說。芷橋談到埋線導致組織壞死、長期發炎、棒體感染,甚至「皮膚頂穿」;最終赴韓修復,「拆晒再重做」。微整亦非零代價:反覆打針令支撐力改變、質感走樣,「溶咗又要補、補多咗又要溶」,像上癮。她說笑自己「表情好豐富」,其實是「郁唔到」——笑肌被頂住的窘態,外人看不見。

社會目光與最痛的沉默

她們坦承香港對整容仍保守,網上不乏「整容怪」「整容雞」之類標籤;但最傷人的是親近者的眼神與冷語。家人勸阻過,她卻說「講咗我可以點?我已經變成咁」。在地鐵與邊境口岸被公開指指點點,她反擊:「我用自己錢,問過你攞一蚊未?」強硬背後,是「被看見」的脆弱。

自信從哪裡來:外貌不是終點站

兩人都承認,整容帶來短暫自信與社交勇氣;但真正的穩定,來自眼界與能力的增值。Berry說「不開始永遠最好」,亦提醒「平嘢一定唔好」;芷橋補充,人生意義不應建基於外表,而要發展多重面向。即使重來,她們或許仍會嘗試,但不會「入魔」——因為她們已看見:樣貌只是人生的一段路,不是整個方向。

結語|悅己,不止於容

小標題|把選擇權還給自己,把時間投資在自己
為喜歡的人打扮,從來不是原罪;但當容貌成為被愛的前置條件,手術刀便取代了對話、界線與自尊。Berry與芷橋的故事提醒:任何改變都有成本,最昂貴的是心。真正的「增值」,應像八達通——知所進退、隨時補給,在能力、視野與關係裡加碼。喜歡自己,從不只是一張臉的事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w8mbKnh1SM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