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沙灣「100呎小泰國」:一對90後夫婦,用15小時守住地道味
小店不到100呎、菜單卻近80款;一對泰國90後夫婦,把煮食、收銀、洗碗、照顧小孩與睡覺都塞進同一個空間,日復日煮出街坊口耳相傳的平價泰菜。
小店為本:夠簡單,夠實際
店名叫 I’m Thai,理由樸直——「我們是泰國人」。兩夫婦在順寧道立足五年,營業至凌晨二時,連同備料每日工作約十五小時。租金電費每月兩萬多,與其開大舖請人、壓力倍增,他們選擇自己頂上:開爐、炒鑊、串燒、接單,一腳踢。
80款菜單的秩序與速度
空間狹窄,廚房要「收拾得整齊、手勢夠熟」,外賣洞口成為前後場的生命線。最繁忙是晚上七至八時,WhatsApp 落單多、中文要求又要看懂,「走辣、少冰」也能處理。為求「快靚正」,慢功菜只在有空或有客訂時才做。
蠔仔蛋:時間煎出來的脆
街坊十推八讚的必吃——蠔仔蛋。他們先以特製麵漿落鑊,再慢慢加蛋漿加厚,煎好後再入油炸起,整塊煎到通透脆口。這做法要時間,有時一份要煎十分鐘,但換來的是外脆內嫩、蠔味明確的滿足。
炸腩仔與金邊粉:工序換來的香辣
泰式炸腩仔要「炸—曬—再炸」重複三、四次,還要看天氣濕度,為的是拿捏那一下「脆得來不硬」。金邊粉則以自調醬汁慢燜一小時,落蛋、配薑蔥炒到香氣四溢,味道濃而不死辣,是他們堅持的「香辣」。
家族三店:九龍城以外的平價版「小泰國」
一街之隔,阿哥阿嫂開了 I-Thai;街尾爸爸和表妹經營 Thai-O-Cha。三店價錢相近、各有招牌:想吃蠔餅去阿Fa的店,船麵找表妹,燒魚就往阿哥那邊。有人笑稱長沙灣這幾條街,成了九龍城外的「平價版小泰國」。
從學廚到掌勺:在香港打拼的理由
阿Fa 15歲來港,後來回泰國讀廚藝,與同學阿Ip成為拍檔;畢業後回港打拼。比起泰國人多在家煮食,香港外食盛行、客源更集中,是他們選擇留港的現實考量。阿Fa也曾在本地多間泰餐廳打工、做到人氣店大廚,管四間分店後決心「自己辛苦,自己拚」。
手作與創新:果雕牌、芒果糯米飯蛋糕、豬頸肉蛋糕
阿Fa學過果雕、考過牌,芒果糯米飯蛋糕常被街坊慕名訂購;他們甚至推出「燒豬頸肉蛋糕」,鹹點變蛋糕,玩味與手藝並重。海鮮餐則即日有人訂才去街市買,務求新鮮。
人與店的拉扯:在門口側身出入的日常
100呎的空間逼到要「側身拿貨」,未開門就被街坊「撬」單,收舖常常卡在 1:59 的最後一單。忙到忘了喝水、半夜三四點才吃飯,在店內用垃圾袋鋪地睡覺也不是沒試過。兩口子偶爾因對單、口味、忙亂而拗撬,卻「哭住都一樣做」。
家庭與語言:在香港建立的新生活
阿Ip初來港不習慣,小屋擠滿一家人、語言又不通,但慢慢學會在忙碌裡找節奏。兒子多由長輩照顧,周末相見,視頻解相思。家族舖頭彼此支援、共享貨源,各店形成不同風格——有人偏甜偏酸、有人堅持無味精,用胡椒和鹽調味,泰式醬汁以自家食譜調配。
小舖哲學:不貪大、不鬥快
面對「要不要開大舖」的誘惑,他們選擇節制——大舖成本高、風險大,小店反而能把精力花在味道上,維持「平、靚、夠地道」。賺錢是為生活,但更重要的是在香港這座城市,煮出一口家鄉味,留住來自街坊的「好吃」。
結語|100呎的火與光
這不是一個關於「成功擴張」的故事,而是兩個人用時間、手勢與韌性,把泰國街頭的香辣與香脆,煮進長沙灣的夜裡。蠔仔蛋的脆、金邊粉的香、炸腩仔的工序,都是他們把日常換成味道的證明。100呎,裝著的不只是廚具與餐單,還有一家人的牽掛、三家店的互助,以及留給香港人的那口踏實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YfZFSET0AE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