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旮旯住一級古蹟:一個家庭,八年把青磚老屋修到會「呼吸」

小標題|從市區節奏退一步,在白沙澳學識慢活與自救

住入過百年歷史的青磚屋,是浪漫還是噩夢?67歲的阿葉一家六口,八年前由市區搬進西貢白沙澳、北潭涌更入一段的「山旮旯」。這幢私人一級歷史古蹟,黑、濕、霉、白蟻、漏水樣樣齊;颱風淹水、手機無訊號、網速僅得8MB,卻在他們手上逐步復氣:換橫樑、起化糞池、補牆去英泥、讓舊屋「透氣」。一家由「耕田夢」開始,最後變成「裝修團隊」,在學與做之間,找到慢下來的力氣。

阿葉常說「活到老學到老」。他十多歲便識得屋主同學,成家後終於「入伙」嘗夢。搬入後先解生存:清晨五點半煮早餐,六點四十五分出車送就讀中六的細仔返學;返程直落北河街入手新鮮餸菜,保溫袋加冰種是標配,周五一次過買齊周末存糧。屋內外大小工程「邊住邊修」:木橫樑被白蟻蛀光,就改用鉛水通;祠堂、下廳、上廳的滲水痕,用來監察牆身狀況;化糞池前作足資料搜集,傳統紅磚加水泥重建,目標3050年免翻工。搬木、運磚走陡斜山路,兩個人要扶欄而下;酷熱流汗,他笑說「未做過唔知咁辛苦」,但仍願意交「學費」:幾百萬逐項學、逐項補。

住遠,代價不止腳程。大女Sophie記得中學時段段數時間表:五點十五分前必須入地鐵,趕六點二十五分小巴;課外活動、和同學逛商場、夜晚外出都要割愛。夜裡無街燈、屋內無電話訊號,疫情在家上課更要「排網」:一家人按時段讓網速。孩子們也因地制宜把家變成遊樂場——後園架起籃球框,無電無雪櫃的日子,炭火燒烤變日常。多年下來,他們習慣在風雨後清障、在蛇從蚊帳掉下來時冷靜處理、在水管全塞時合力通渠;「如果呢度係屋企,你就會用心令佢變好」。

在這個「自成一角」的地方,家人學會互相依靠。維修屋頂時,全家分工:父親上瓦頂拆補,孩子在樓下接、傳,母親協調上落;秋天乾爽常常自家燒烤,夜晚一起靜坐。阿葉是資深攝影師,太太做傳媒,選擇退後半步換來寧靜與自在;對小朋友,是一場現實的適應課——但他們也承認,這裡比市區更「好玩」,而且讓人真正明白甚麼叫「屋是需要人手養」。

阿葉說,原意是耕田,但田至今未開墾;人生會轉彎,重要的是「活在當下」。泥磚屋能撐過一百年,他希望自己補起來的青磚屋,再撐多一百;裝修師傅未必肯上山,他就自己慢慢學。當市區永遠「趕住做慢事」時,白沙澳逼你誠實面對生活:拆、補、等、再做——與屋共呼吸,與家人共進退。

結語|慢是成本,也是收穫

小標題|在不便利裡,練出一家人的手腳與心肺
住古蹟不止是風景照,而是長期維護與即場學習的總和。白沙澳的節奏迫人放低「方便」:電訊、交通、維修都不順手,卻換來更厚的親子連結與更強的自救能力。阿葉一家用八年證明:生活可以慢,但手要快、心要定;當你肯為一間屋、為一個家不斷「增值」,山旮旯也能住出踏實的安心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FNY0U4kIHs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