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蚊一部:花園街的「喊咪江湖」 從「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」到直播轉型,街頭艾米的功夫與殘局
花園街、鴨寮街,總有人舉着咪高峰在叫賣:「一百元一部,屋企真係要錢,唔好過!」聲線忽高忽低、語速密不透風,句句直擊消費者的軟肋。這種你我都聽過的「街頭 Talk Show」,背後其實是一場高強度的心理戰與體力活。主角Now(行內人稱Nao哥)入行近二十年,最風光時單日可創十五萬成交,然而他說:「唔止靠口,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」
入場:40支按摩槍的考牌
今次任務直白又進取——在街上賣出至少40支按摩槍。對Nao哥而言是「BB級」,對新手而言卻是硬仗。開工第一課不是話術,而是「位」——要搶闊位或角位,讓人越圍越多;中間位易被送貨手推車打散人群,示範要重頭再來。產品功課同樣關鍵:拆解用家痛點、設計街頭「魔術」示範,三五天把賣點背到滾瓜爛熟;就算刀真係唔利,也要靠節奏與包裝「硬推成軟」,先賣出第一刀。
話術:聲段、節奏與臨門一腳
街頭的金句不只是口頭禪,而是節奏器——聲線別走水平線,要有高有低;先圍人,再「催眠」。價格策略講求臨場感:「最後八件、最後七件」,倒數迫單;顏色、數量、限制購買權,皆為推進器。當第一位客人出手,短短十分鐘內就能連環拉動十二單,關鍵在賣手「無斷氣」的連珠爆語與「即場見效」示範。
成單不易:熱鬧≠成交
圍觀不等於落單,尤其在經濟壓力下,「見人買你又買」的群體心理減弱,新手即使喊到「後腦勁緊」,仍可能一件未出。真正的臨門一腳,往往來自「回流客」與場面累積。當然,也有「唔好意思,轉頭返嚟」後無影無蹤的常態。街場五百元以上的貨已很難推,不能即場證明功效的產品更近乎「開唔到波」。
行規:由「撲貨收錢」到「捱咪賣貨」
多數人由助手做起,只能在後台撲貨、收錢;升做「師傅」才有佣金。行內以日薪加梯級抽成計:1000–5000元做13%,5000–8000元做14%,8000–10000元做15%;高手單日可拉兩三萬成交,落袋六七千不是神話。可惜,高手全港不過三十多位,台上一分鐘,台下是年年月月的場感與肌肉記憶。
失速:人群老化與市場轉冷
三四年來,街場明顯轉冷,買家年齡層老化、客單價受壓,目標40支,最終只出到五支,已算「唔差」。Nao哥直言:叫佢轉行?難。賣手心底那份表演慾與「KO」成功感,很難用其他工作替代。但求轉型——開直播,把街場推廣搬上網,由只觸達香港客,變成對全球客開咪。
性別與語境:同一把刀,兩套說法
好賣手懂得「轉波段」:對女士要柔,要慢,教刀法與安全;對男士要爽,要狠,講效率、講「少數怕長計」。同一件貨,用不同語境命中不同腦袋的「購買鍵」。
結語:街頭是舞台,成交是掌聲
街頭艾米不是花拳繡腿,而是一門整合學:地理(搶位)、心理(圍場)、聲學(節奏)、商品學(示範)、數學(價差與倒數),最後還要一顆「唔怕冷場」的心。當人潮變薄、荷包變緊,舞台也要換——從花園街到直播間,從口碑到演算法。無論載體如何更替,只要還有人願意停下三十秒,賣手就有機會把「圍觀」變成「掌聲」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B93K8Jlnkc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