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凌晨四點開爐的人情味】父子守住西環手造點心:一籠蝦餃,一段難以言說的傳承

50年手藝遇上39歲的疲憊:熱蒸氣裡的家業與自由,拉扯著兩代人的心

在西環,有一間開了四十多年的老字號手造點心店。每天凌晨四點多開門,蒸籠冒起的熱氣,載著的是幾十年不曾偷工減料的香氣。樓上閣樓,是做點心的大本營;樓下蒸籠位,是招呼老街坊的前線。店裡擔子最重的一雙手,一雙是入行超過五十年的爸爸「大師兄」,另一雙屬於39歲的兒子「阿新」。

閣樓工場:沒有水喉、沒有去水,卻有最純粹的手

大師兄守著閣樓工場:舊式秤、百年德昌森記蒸籠、自己搓的蝦餃皮、自己調的餡。蝦餃餡會落乾蔥油提香;燒賣餡按「四斤瘦、三斤蝦、三斤肥」打底,再以炸香的大地魚粉壓味——這些是他跟師傅年代留下來的尺度。雞球大包要放雞球、雞蛋、叉燒、冬菇,連馬拉糕都堅持自家做。「自己識做,冇理由拎貨返嚟賣。」一句,講盡手作的傲氣。

地獄蒸爐位:兩代人的「熱」與「重」

樓下,阿新一人分飾多角:收錢、落單、開茶、蒸籠、劏魚,還要看檔口節奏。兩個蒸爐由開店開到收舖,三部抽氣扇都抽不走的蒸氣,逼得人夏天像在桑拿裡跑步。他說未試過一份工咁辛苦,瘦了二十多磅;坦白講,「如果佢唔係我老竇,我早就唔做。」

清晨茶客:七張枱的江湖

凌晨五點,店內已坐滿八成:果欄、菜欄、魚欄的工友,夜班保安、的士司機……大家「搭枱」飲茶,天文地理、馬經、電視任講。款式不多,但人人指天發誓:「全部自己做,樣樣都好食,靚過大茶樓。」老鋪的魅力,不在花款,而在每朝可依靠的味道。

「叁去壹」的名字與高峰

這店最初由三位點心師傅合夥,後有一人退出只做員工,故名「叁去壹」。金融風暴後,大師兄與幾位拍檔頂下來,各自分工、平起平坐。當年盅頭飯四蚊、點心兩三蚊,一天流水接近萬元;做足七日、十幾個鐘無休,只有年初一與清明放假。換來的是買樓的收入,也失去與子女的時間。

父與子:在蒸氣裡愈走愈遠

兩年前,老拍檔退休,大師兄找從茶餐廳轉過來的阿新頂檔。新一代帶來「一個月四日假」的概念,老一代仍信「天大做大」。同場打拼,言語卻越來越少——店內同框的畫面屈指可數,對話多是「要做牛肉了」「好啊」之類。阿新說,來了之後反而多了爭執,發現父子未必適合同場工作;感情,難免受傷。

手藝與身體:右手「凹」下去的一塊肉

五十年日復日拍蝦餃皮,大師兄右手掌位硬生生凹下一塊肉,醫生也只能攤手。他卻仍然一句「麻煩都要做」帶過,轉身再把麵糰壓平、折出晶瑩的摺痕——這是他對手藝的忠誠,也是身體留下的代價。

傳承與放手:各有各的答案

大師兄盼兒子上樓學手藝,「做到嘅生意都係自己嘅」。阿新卻直言,自己對做點心冇興趣,若繼續只是為儲錢,也希望父親快點退休,不用再「焗死」於熱氣裡。他看得很穿:茶客會叫救命,但終有一天要放手;有無下一代、下一代願不願接,都不是可以強求的事。「唔可以做到行唔郁先退。」


結語|一籠點心的重量:熱氣散去,留下的是選擇

老店的好味,來自不妥協的手;老店的辛酸,來自不停止的日與夜。大師兄用半世紀把「手作」四個字撐起來,阿新在蒸氣裡衡量家與自我——一端是傳承,一端是自由。甚麼時候放手、怎樣延續,沒有標準答案;但在凌晨四點開爐的城市裡,這對父子用各自的堅持,守住了香港味道的其中一角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--broRKaE0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