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口之家在香江】日本單親媽Sakura,帶五個小孩落戶香港的真實日常

在職、異鄉、零中英:她如何把「混亂」排成秩序,把孩子養成自立?

清晨六點,七人小家庭已全面開動。Sakura——一位不諳中英文的日本單親媽媽,與家傭姐姐(Auntie)一同照應五名子女:中三哥哥、翻譯擔當的二家姐、乖巧的雙胞胎弟妹,以及最「嗲」的孻女。她堅持親手做便當,因為「我是媽媽」,也因為孩子們「不太吃得慣中式米飯」。在香港的她,不再是典雅劇集裏的主婦,而是港式全能媽媽:管家務、趕通告、經營一人美容室,還要在上班路上處理五個學校的網上通告與簽名。

為何選香港:簽證可行、英語環境、可請Auntie

七年前,她應邀來港管理美容院,發現日本難尋保母、通勤需自拉四幼兒奔波;香港卻能僱用家傭,又有她嚮往的英語教育環境,工作簽證相對友善,於是決定把孩子接來本地生活。她把孩子送入就近的社區學校,哥哥姐姐負責送雙胞胎,自己每日順路送孻女上幼稚園,五分鐘路程,節奏像城市亦像部隊。

本地學校的硬仗:兩年適應,從「太難了」到「一切安好」

最早來港的哥哥七歲入學,中文讀寫最吃力;他用「不停寫」硬撐過去,直言作業量龐大、科目繁多。也試過向媽媽提出轉國際學校,但最後被鼓勵留下來——「你可以的」。兩年後,他說「一切安好」。二家姐小學已能中英文對答,擔當全家翻譯;雙胞胎慢慢把粵語聽懂、寫字未必擅長;孻女負責撒嬌,維持家中士氣。

「日本媽」的身世與性格:從病榻走回職場

她十九歲喪父、二十六歲罹患惡性胃腺癌接受大手術,形容人生像在下降的扶手電梯上逆跑——停就會跌。三十六歲離婚,沒有時間沮喪,因為背後有一列小孩。來港後七年間,她由打工仔變成老闆,靠翻譯協助處理語言,將精力投放在事業與孩子。她說,最好的未來是「每個人都能自立,去任何國家都可以」。

家教與家風:自律、分工、一起行動

家規很港式也很實際:外出必「五個一齊」,手牽手排隊走;家裏人人分工,哥哥穩住大局、二家姐是女超人、雙胞胎各有任務、孻女負責撒嬌,而Auntie是「家庭中心」。行山成為周日固定節目——既為健康,也為廉價易行的親子時光。選去處靠「包剪揼」,重點不是去哪,而是一起。

身分與文化:在香港長大的日本孩子

孩子們在多元同學中長大,語言與視野被打開;有人說最愛香港點心,有人說最掛念日本食物。有人自稱日本人,亦有人說「不記得日本的事了」。Sakura仍想孩子保留日式禮節,帶女兒學日本舞、體驗跪坐與和服浴衣——在熱到沒機會穿和服的香港,她用課堂留住文化觸感。

愛與拍拖:開放但不盲目

兩段婚姻未果,她笑言第三次「浪費時間、能量、金錢」,但鼓勵孩子提早理解「愛」的樣子——希望溫柔的哥哥懂得拍拖,把善良分享出去。至於理想兄弟姊妹數目?她說「任何都可以,但不要獨生」,因為在這個家,互相照應是日常。


結語|小人物的大工程:把「難」排成日常,把孩子排成隊

Sakura不是神力女超人,她只是把每個瑣碎拆成可做的次序:五份通告、七個便當、三段路線、一門生意。從「只認識成龍與殭屍」到在港落地生根,她用身教回答了孩子的提問——「為何要來香港?」因為困難要被克服,人生要被經營。而在這個七口之家裏,「Auntie是中心」,「一起行動」是規矩,母愛是永不下線的工序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wIHdQBPgUQ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