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杯奶茶,十年香港】日本阿Akira:由劏房到全城茶記地圖,如何把旅人心變成香港魂

放低日本「鐵飯碗」,搬入百呎劏房,自學廣東話、踏遍近400間茶餐廳——他說:我不離開

在香港住滿十年,Akira給自己的名片只有五個字——「茶餐廳愛好家」。每天喝港式奶茶、用旅人的眼光走本地生活:由油尖旺到錦田古洞、連旅遊時也會在澳洲、土耳其、泰國、杜拜搜尋「Hong Kong Diner」。他把茶餐廳當作城市的百科,把奶茶當作生活的時鐘;2022年還立下「一年逾百間茶餐廳、300杯奶茶」的目標——半年已經達到95間、八杯一週只是基本操作。

十年口味養成:從阿華田西多士到「幾片檸檬」的學問

他最愛的早晨,是一件「阿華田醬西多士」——厚切煙韌、面層脆粒鬆化,兩種口感同時落舌尖就會很開心。茶餐廳的玄機在細節:凍檸茶應該有幾片檸檬?他連筆記都有標:哪間四片、哪間五片;錦田林園冰室「四至五片而且很厚」被他點名。常餐、特餐「真的很快」,菠蘿包是他的No.1;至於出前一丁為何要加錢,他笑說「日本人會覺得奇怪,但這就是香港」。

「去過幾多次?」——把習慣變成數字的城市戀愛

Google地圖上的清單,旁邊寫着去訪次數:深水埗「維記」159次、太子「金華」竟然高達832次。連外地旅行,他也專程找「香港冰室」「捌伍貳香港」打卡;對他來說,茶餐廳的定義很難準話,但「一定要有港式奶茶」。

劏房也能落地生根:百呎空間,是第二個家鄉

搬到香港前,他已知道租金「好黐線」:300呎要過萬,他最後選擇不足100呎、$5,800/月的深水埗與太子之間的劏房。床在上、枱在下,起身偶爾會「撞頭」,開關掣在下他便買無線燈解決——不豪華,卻自在。他說:「我一個人,未結婚未拍拖,住劏房也滿足。」

廿四味與火麻仁:用粵語照顧身體

廣東話由零開始,全靠自學與實戰:早年未有智能手機就手寫漢字求溝通;在街市,學會「水晶火龍果」;在茶餐廳,練習「我要凍檸茶同西炒通粉」的節奏。香港濕熱,朋友教他腸胃唔舒服就飲「廿四味」、火麻仁——他說「有效」。

放下日本鐵路公司的「鐵飯碗」,選擇更快的節奏

來港前,他在日本鐵路公司做了四年,是同期第一個辭職的人。父母擔心,他也疑惑,但終究靠自己爭取到不同公司的市場營銷工作。文化差異要適應:香港人說話直接、節奏極快;夜深仍有通宵巴士、的士,他笑說「香港上班都黐線」,但他喜歡這種能量。

茶餐廳是他的社交場:從網誌到街坊情

他的網誌把茶記資訊寫到出神入化,在港日本人社群都把他當「生活聖經」:哪家凍檸有幾片檸檬、哪裡有懷舊蓮子茶、牛肉茶、啫喱。他主動私訊剛搬來的同鄉,說要帶對方去試「星河」焗豬扒飯;店結業後,老闆娘還邀他們上家作客再做焗豬。朋友笑他是「人肉巴士App」「九巴仔」,因為他熟讀路線:十年前未有App,他會計劃「下個周末一定坐81號」由深水埗去沙田,「好似去旅行」。

由旅人到居民:永久居民證的一刻

2008年第一次來港,他被霓虹與人潮吸引;2013年落腳、十年後拿到永久性居民身份證,他在那一刻紅了眼:「擁有與香港人一樣的位置。」思鄉時,他會走上嘉頓山望月亮,想起離世的嫲嫲;日常則最愛在福華街、福榮街、北河街看低矮唐樓,心跳會放鬆——「這裡是第二個家鄉」。

目標未完:為香港留下一本書

看着堅尼地城名店、灣仔老餅家相繼結業,他更想把茶餐廳與飲食文化好好記錄——「將來想出一本書」。他說,這十年香港發生很多事,有人選擇離開,有人選擇留下,「我支持全部香港人的決定,只希望大家生活開心、安全、安心。」至於他自己?答案很簡單:「我不離開。」


結語|把旅遊的眼睛,留給日常的香港

Akira把一個外地人的好奇,變成一個香港人的日常:一張搭枱、一杯奶茶、一碗通粉,記下的是城市的溫度與步頻。當我們忙着趕路,他用筆記提醒我們——原來生活可以被細緻地喜歡。十年不短,他仍說「還有新鮮感」。也許,香港最動人的地方,正是有人願意用十年去證明:這裡值得反覆熱愛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7NoD5815qA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