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700萬種生活之一】住車不是窮,是另一種享受

港式遊牧:阿謙兩年車中泊,換來流動海景與自由節拍

住在車上,很多人會聯想到捱窮、將就。阿謙用兩年時間,徹底推翻這個想像。他不是為了省錢,而是刻意把生活搬進28平方呎的車廂,用另一種方法去享受香港——每天把窗外風景換成海灣、山巒、城景,讓生活節奏跟著自然走。

為何是住車?因為想把生活放慢

去過日本,被車中泊文化吸引,阿謙乾脆入手一部新車,車價約148千,再用一個多月時間佈置添置設備,總投入超過20萬。他直言不喜歡高樓大廈的急促感與固定視野,車就是他的「流動單位」——想看馬鞍山的海、想去淺水灣,都只需發動引擎,不必搬家。

成本與選擇:不是最便宜,但最合心意

每月約8,000元油費,他認為「接受得到」;與其租住看不到海的單位,不如用這筆支出換一個隨時移動的風景。他又是多重工作者(Slash):做傳媒顧問、園境師、咪錶維修員,大部分時間在車上穿梭各區,住車反而讓工作安排更靈活。

28呎的家的學問:從收納到電力,一切自給自理

床、書桌、衣櫃、鞋櫃、雪櫃、儲物位一應俱全——地方小,就向「高空」發展:電腦架騰空桌面、上方層板放雜物;雪櫃減少每日買餸的奔波。
電力方面,他加裝獨立電池,行車自動充電,車頂太陽能板補給,再配合電量監察屏;改裝前亦按規定向運輸署申請,在不影響行車安全的條件下獲機電署及運輸署批核。通風靠兩把風扇、冬天加厚被鋪,細節處處都是經驗。

「港式露營」的日常:煮食、洗衣、洗澡,都有招

住車不是打卡式的週末活動,而是完整的日常。買菜兩三天一次,以乾貨為主;調味有日式影子,講究「在有限資源下煮到好味」。他用牛油紙墊煮,減少洗鍋的油污;洗碗先以熱水溶油,再用紙巾抹走,盡量少用水。
洗衣約每週一次,曾試迷你洗衣機但晾乾耗時,最後改用自助洗衣。洗澡則在「私家浴室」——車邊簡易裝置連水泵;天冷可煲水調溫,不然就「凍水更醒神」。若天氣惡劣或不便,體育館都有熱水。

家人與外界的眼光:由試一試,到欣賞

最初父母抱持觀望:「唔得就返屋企。」怎料一試兩年。媽媽後來甚至上車坐坐、瞓一瞓,發現比想像中舒服;週末還會相約到郊外「探仔」。對於「住車一定係窮」的質疑,阿謙坦言自己收入有五位數字,不到六位而已,住車與貧窮無關——是價值與選擇的問題。

斷捨離的副作用:少了物慾,多了真需要

他曾熱衷模型與高級音響展,如今因為空間限制,自然篩走不必要的東西——「用得着、啱用就夠」。少了堆砌,多了體驗;少了物件,多了每一天的風景與空氣。

不是露營,是長居的生活方式

有人問:「不如一星期露營一兩次算吧?」他認為那只是短暫享受,與長居不同。車中泊把車變成生活的載體,讓他真正住在風景裏——前臨沙灘、後望海與山,這種「千萬豪景」在香港或許難以企及,但他用另一條路做到了。

結語|住車的真義:把主導權交回自己

阿謙的「港式遊牧」不是離經叛道,而是把生活主導權交回自己——在充滿不確定的城市,用可負擔的方式換來自由、風景與心境的慢。當我們再把「住車=窮」掛在嘴邊,不妨先問:其實我們想要的,是房子,還是生活?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ta7TBDpieQ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