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肉校巴」行路返工:八個同事,用一晚一朝行出同路人的默契

由粉嶺走到柴灣,橫跨新界、九龍到港島,一眾同事把「試一次」變成二十多公里的人肉接力。雖然最終遲了一個多小時,但沿途見到的風景、笑位與互撐,比準時打卡更有意思。

起念:一句「不如行路返工」

起初只是一句玩笑:不如試一次行路返工。粗略用地圖估算,新界出發要行八至十三小時,九龍兩至四小時,港島約五小時。八個同事分區起步,再以「人肉校巴」方式沿途接人,目標十一點前到公司。

連夜出發:粉嶺打頭陣

晚上十點正,粉嶺聯和墟起步。帶頭的Michael腳短志不短,卻因步速慢成為眾矢之的。沿太和、馬鞍山一路摸黑前行,路燈取代十多年前跑步時看見的螢火蟲,城市的光亮與回憶的幽微形成對照。

斜路與迷路:腳酸、口痺、仍要行

夜深時分,WhatsApp群組實時回報位置,慢的會被「公審」。眾人對斜路高度敏感,「長命斜」一段要走四十五分鐘。八爪魚天橋出口多、易迷路;有人把「馬頭圍道」導成「馬頭角道」,多行了原本不用走的山路。錯路、回頭路,最後都變成笑料。

人肉校巴沿途接人:從深水埗到旺角再到土瓜灣

天光未亮,葵青區同事從後山接駁;清晨六點半,九龍隊起行,深水埗接Karen、太子接阿Sa,旺中段邊走邊看,說著彌敦道的興衰更替。有人踩更,有人補位,隊形像巴士路線般逐一「上車」。

小城風景:碼頭、街市與晨運街坊

九龍城碼頭過海,順道淘一趟香港的舊式節奏;晨運街坊好奇攀談,萬般繁華在清晨變得克制。有人在土瓜灣自組「街坊導賞」,煤氣鼓成地標;有人在鴨脷洲講大橋和人口密度,資訊感與趣味感並存。

港島最後直路:風景很美,斜路更長

過海後分成三組,沿鰂魚涌一帶前進。怪獸大廈、藍天高樓、太安樓小食,分散了雙腳的叫喊;但往柴灣的亡命斜仍在後頭,近東區醫院的最後登高,幾乎把體力與意志壓到邊界。

失準也到達:遲了一小時的打卡

最終接近中午才抵達,遲了一個多小時。有人笑言「多少錢都不會再行」,有人即刻開價「二十萬可以再試」。疲憊落地的一刻,拳碰拳、多謝與「幸好有你」是真心的。

同路人的考驗:在行走中看懂彼此

這趟行路返工,有人幽默救場:「當意志用盡,就用義肢。」有人以慢速成為眾矢之的,卻也提供了節奏與話題。沿途的迷路、錯誤、互相等待,其實是在試大家能否「一齊行落去」。原定的時間目標失手了,但同事之間的默契與信任,反而在腳酸氣喘之間悄悄成形。

結語|試一次,行一次,便知道為甚麼

這並非一場效率至上的挑戰,而是一趟把城市縮影踩在腳下的集體練習:從黑夜到天光,從街坊到碼頭,從笑話到支持。路未必一開始就知道為甚麼要走,但試一次、行一次,便更清楚將來是否願意和這班人繼續同行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matncE7DXY
Youtube
專欄:Mill MILK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