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二星背後的分秒必爭」:Amber如何把一頓飯變成一場演出
走進米芝蓮的清晨
早上8:30,置地文華東方內的法國菜餐廳 Amber 開始運轉。新同事先到制服部量身、更衣,再分赴前線與後場:樓面學習擺位、步法與端水節奏;廚房則以分工細密的法式軍隊制運作——從前菜、魚、肉到甜點,各有崗位,各守時鐘。
一顆魚子醬球的精準學
餐廳招牌「Aka Uni」要用到高級 Daurenki 魚子醬。半球模具內的每一粒都要平整無瑕,坍塌、氣孔或邊緣不齊都不能過關。廚師用抹刀「補位」、夾子「修復」,因為任何粗疏等於浪費昂貴食材與準繩時間。
樓面的章法:優雅其實是規矩
在 Amber,優雅不是天生,而是被標準化的流程:餐墊下沿對齊金邊、杯上「D」字向客、濕毛巾置中、擺位以一指闊量距;倒水只用單手與「Open Arms」身法,避免與客人手肘相撞。上菜與收碟要「同拍」——兩名侍應如短跑接力,節奏對了,體驗才完整。
出菜的戰術台
廚房中央的出菜台是整體節點。樓面透過系統按鍵通知下一道菜開煮,螢幕顏色轉換即是進度指令;廚房各部門就「5 分鐘到位」互報時間,牛與魚需同秒上枱,醬汁、配菜同步跟上。誰掉速,整體便失衡。
「無奶製的法餐」不是口號
主廚 Richard 幾年前定下新方向:禁用牛油、忌廉等動物性乳製品,並調低肉類比重。為了把口感留住,團隊以豆奶等材料研發替代方案,花上接近九個月把「Aka Uni」重塑出綿密如忌廉的層次——既回應港人常見乳製品不耐,亦堅持食材來源的道德採購。
「細節+人」構成的高成本
餐廳的「貴」並非只在盤中:72 名以上的廚房團隊、前場人手比例、嚴格的衛生制度(消毒藥水四小時一換)、以及讓客人「Never Say No」的接待準則,都構成昂貴而精密的系統。來客因食物而到訪,卻因服務而回頭,是這裡的共識。
新人即場測試:台前幕後的學費
樓面要在短時間內記熟三套午餐菜單與配器、產地與食材故事;倒水角度、餐具靜音、講解節奏都得拿捏。後場新人從切菜到擺盤,連炸物的破裂紋理也要「造型」;看似最簡單的工序,恰恰最考眼、手與耐性。
結語|把規矩做成溫度
在 Amber,一餐飯像一場排練無數次的演出:每個人記住自己的「分」與「秒」,把精準與衛生、道德採購與飲食新趨勢,折射到客人面前的那一口。當「高級」不只等於昂貴,而是由專業與信念支撐,二星才能年復一年地亮著。
— 結語小標題:當細節被看見,價值自然成立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D4QqNmn9z0
Youtube專欄:Mill MI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