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識別身邊的自戀狂? ► Dr. Ramani Durvasula

一、自戀者的六大特徵
Dr. Ramani指出,自戀者最明顯的特質是缺乏真正的同理心
他們總認為自己應該被特別對待,對他人卻毫不在意;
他們極度關注外表與地位,喜歡與「酷」或「成功」的人為伍,
但內在往往空洞貧乏。
此外,他們情緒波動劇烈、容易憤怒、極度敏感
能肆意批評別人,卻無法接受一絲指責。

二、自戀的形成:愛與忽視的錯位
自戀者並非天生如此,而是**「被誤導的愛」所造成的。
這種人格多源於童年時期父母的過度讚美與情感忽視**:
父母只重視成績、外貌與榮耀,卻從不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。
當孩子渴望陪伴時被忽略,
但在比賽、獲獎、拍照上傳社群時卻被誇耀,
於是他們學會了:
我的價值取決於外表與成就,而非內在真實的我。

三、模仿與傳遞:自戀的家庭循環
孩子最終會模仿父母的行為。
當父母在公共場合表現出傲慢、特權或對他人不尊重
例如對服務生無禮、在排隊時插隊、或對老師大吼,
孩子也會吸收這些行為模式,
逐漸養成「自戀性人格」的思維與反應方式。

四、「橡皮筋理論」:自戀可改變,但容易反彈
Dr. Ramani以「橡皮筋理論」形容自戀:
自戀者可以被「拉伸」──透過學習與練習變得更有同理心、
更能控制自我中心的衝動。
然而,一旦生活壓力增加、遭遇失敗或被比較,
那條橡皮筋就會「彈回原形」,回到自我防衛與傲慢狀態。

五、別試圖「拯救」自戀者
面對自戀者,Dr. Ramani的忠告是:

「不要浪費生命去改變他們,
因為你改變不了一個不想改變的人。」
她強調,與其耗費90%的精力在功能失調的關係裡,
不如把更多時間給那些真正支持你、關心你的人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GEJv0PumF4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