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瑟·布魯克斯:為什麼少年得志的人,往往會鬱鬱而終?

早期成功的陷阱

哈佛教授亞瑟·布魯克斯(Arthur Brooks)指出,數據顯示那些「少年得志」的人,往往最終對人生不滿意。社會記錄的是他們輝煌的高光時刻,卻忽略了他們後半生的失落。以查爾斯·達爾文為例,他在27歲就取得劃時代的成就,但隨著年齡增長,他的數學與語言能力無法支撐後續研究,逐漸被新一代學者超越,最終在失望與痛苦中離世。這種落差,正是早期成功帶來的隱憂。

智力曲線的轉換

布魯克斯解釋,人的大腦有兩種智力曲線:一是「流體智力」,即快速解難、創新與專注的能力,通常在三十多歲到四十出頭達到巔峰,之後逐漸下滑。另一種是「結晶智力」,即善於運用知識與經驗,像圖書館一樣能調取累積的智慧,這種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更突出,甚至在六七十歲仍保持高峰。問題在於,很多早期成功的人緊抓住流體智力的榮耀不放,卻無法順利過渡到結晶智力,因而陷入焦慮與痛苦。

成功的第二條曲線

真正能持續快樂的人,懂得在人生不同階段切換焦點:從依靠創新與速度,轉向分享經驗、指導後輩、成為教師、顧問或思想者。這樣的轉換,讓人在中年以後仍能找到新的價值與成就感。若一味固守早年的光環,只會在無法挽回的下滑中感到失落。

轉換視角,迎接人生後半場

對香港讀者而言,布魯克斯的提醒很有啟發性:不要被「年輕時的成功」所困。人生不是只有一條上升曲線,而是需要在不同階段找到合適的舞台。學會從「追求突破」轉向「分享智慧」,才能真正延續滿足感與幸福感,避免在盛年後陷入空虛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drsHqt9d_4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