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侶之間金錢觀不同,到底該怎麼辦才好? ─ Ramit Sethi 拉米特.塞提

金錢觀差異是關係中的大難題

Ramit Sethi 指出,最常見的情況是一方是消費者(喜歡享受、花錢),另一方是儲蓄者(重視安全、存錢)。當兩人觀念不同時,日常生活裡的小摩擦會不斷累積,例如一個想去度假,另一個卻擔心開銷,結果雙方常覺得「合不來」。

問題的根源在於:我們大多數人連自己對金錢的想法都沒完全弄清楚,更不用說要和伴侶融合在一起。因此金錢觀差異往往放大成重大衝突。

童年經驗深深影響金錢態度

他提醒,每個人從小在家庭中都吸收過「關於金錢的信念」。

· 有人從小聽到父母說「我們買不起」

· 有人聽過「有錢人都很自私」

· 有人家裡甚至完全不談錢

這些潛在的語言與觀念,會影響我們長大後如何看待「花錢」與「安全感」。即使成年後收入不錯,很多人還是無意識地延續「我們買不起」的心態。

不處理的嚴重後果

Ramit 提醒,如果伴侶現在就把財務衝突視為「小問題」而忽略,未來隨著房貸、子女教育、數萬次財務決策出現,分歧會被放大。許多婚姻失敗,往往就是因為金錢問題累積到不可收拾。

可行的解決方案

好消息是:伴侶不需要事事同意,但需要設計系統來減少爭吵。Ramit 建議:

· 聯合帳戶:用於房租、抵押貸款、日常帳單等共同開支

· 個人帳戶:每人各自保留一部分資金,想怎麼花都不需對方批准

這樣一來,既能確保生活穩定,也給彼此自由空間。例如,他和妻子結婚初期就是用這種方法,避免了因為「花錢在看似無意義的東西」而無休止爭吵。

核心觀點

單靠爭論或說服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要靠心理學與制度設計,創造一個能包容彼此差異的系統。這樣才能避免金錢問題成為感情的致命傷。
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UNxnI8SdkQ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