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身邊的人變得更樂觀? ► 如果你身邊有悲觀的人,看看這一篇吧 - Dr. Tali Sharot

樂觀與悲觀的差異
樂觀主義者在遇到好事時,通常會將結果歸因於自身的特質或努力,並認為這些特質能帶來更多長遠的好結果。相反,悲觀主義者在遇到壞事時,常會歸因於自己性格上的缺陷,並認為這些缺陷會影響整個人生。當好事發生時,他們卻傾向於認為只是偶然,並非因為自身的能力或價值。

樂觀的思維方式
心理學家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的研究指出,樂觀的關鍵在於「解釋風格」。當正向事件發生時,應當練習將其解釋為源於自己的長處與努力,並思考這些特質如何能在未來帶來更多的好結果。這種思維能夠逐步培養自信與積極心態。

轉換悲觀的思考
當遇到負面事件時,雖然需要承擔合理責任,但不應將壞事視為永久且普遍的失敗。例如,如果某件事沒有做好,可以將原因歸結為外在環境、偶發因素或一時的狀態,而不是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。這種方式能幫助悲觀者減輕自責,並避免陷入無力感。

實際做法

· 鼓勵悲觀的人在遇到好事時,反思自己付出的努力與展現的能力。

· 幫助他們在面對壞事時,看見外部的影響因素,而不是單純歸咎於自我缺陷。

· 持續練習這種「重新解釋」的思維模式,逐步改變大腦習慣,建立更正向的心理基礎。
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oBznYkR5Zw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