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拼命追求夢想的人,往往活得不快樂? ► 仔細聽,明白這道理的人不多 - Sadhguru 薩古魯
很多人以為,分心來自外在的噪音、手機通知或突如其來的打擾。但事實上,真正讓我們分心的根源,大多來自於內心。當人感到孤獨、無聊或焦慮時,會下意識尋找方法去逃避這些不舒服的感覺,例如滑手機、刷社交媒體或不停查看新聞。這些行為並非純粹追求快樂,而是為了迴避不適。
「嚴格禁止」為何適得其反
許多人嘗試用自我壓抑來對抗分心,例如強迫自己不要看手機、不要分心工作。然而,心理研究指出,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像拉緊的橡皮筋,最後反而反彈得更厲害。當人們終於屈服時,會覺得特別快樂,不是因為行為本身愉快,而是因為終於解脫了「壓抑自己」的不適感。這就是為什麼嚴格禁令往往適得其反。
10分鐘規則:與衝動共處的方法
比起一味壓抑,一個簡單有效的技巧是「10分鐘規則」。當分心的衝動出現時,先允許自己十分鐘後再行動。這段時間裡,嘗試觀察並接受自己的不適感,就像衝浪者等待浪潮過去一樣。因為情緒和衝動並不會永遠存在,它們會隨時間慢慢減弱。大多數時候,十分鐘一過,人就能重回正軌,不再被衝動牽著走。
小結:分心是理解自己的契機
分心並不可恥,它提醒我們內心正面對某種不適。當我們學會不再以壓抑或自責來面對,而是用好奇和接納的態度去觀察,反而能更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。懂得與不適共處,才是擺脫分心的關鍵。
YouTube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uVRGZsgqyc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