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很多人對生活越來越無感? ► Dr. Anna Lembke 安娜·倫伯克博士
愉悅與痛苦的「同源機制」
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安娜·倫伯克博士指出,過去 75 年的神經科學顯示,「愉悅」和「痛苦」其實是同一個大腦迴路的兩端。當我們刺激「愉悅」一側,例如看 YouTube、刷短片、購物或吃甜食,大腦的平衡(穩態)就會向另一邊「痛苦」傾斜,並在停止後出現同等反向的補償反應。
多巴胺與「渴望再來一次」
這種平衡的規律會讓人在停止愉悅刺激時,立刻出現「想要再來一次」的衝動。倫伯克博士以自己看《美國偶像》片段為例,停止後就會感到空落,這是一種多巴胺系統的反射性反應。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反覆刷短片、玩遊戲或滑手機,正是被這種補償效應推動。
長期沉迷造成「多巴胺赤字」
如果我們不停追求短暫的快感,不給大腦調節的時間,就會慢慢進入「多巴胺赤字狀態」(dopamine deficit state)。這種狀態非常接近臨床的「快感缺乏」(anhedonia):對日常生活的樂趣失去感受力,伴隨焦慮、煩躁、失眠,甚至情緒低落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覺得「生活越來越無感」。
恢復的方法:暫停與等待
倫伯克博士強調,要讓大腦回到基線狀態,最有效的方法不是「再來一次」而是「暫停與等待」。給多巴胺系統時間重新調節,才能恢復對生活的自然感受力,重新找回平衡與樂趣。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pwu_kxdiEA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