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很多人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? ► 約翰·哈里 Johann Hari

演算法與「負面偏見」
Johann Hari 指出,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就是要讓人不停滑動。演算法被設計成優先推送能吸引人注意的內容,而人類大腦天生存在「消極偏見」(negative bias):我們會更長時間地注視負面訊息,而非正面訊息。這種心理現象本來就存在,例如在馬路上經過車禍時,人們往往會忍不住多看幾眼,而忽略路邊的花朵。

憤怒內容更容易被推送
當演算法結合這種「消極偏見」,就會帶來放大的效果。平台內部研究顯示,假如同一場聚會的動態有兩種版本──一個是稱讚大家很棒,另一個是批評某人──後者更容易吸引點擊和停留時間。於是演算法會推高這類憤怒或挑釁性的內容,因為它能「留住眼球」,進而為廣告商帶來更多收益。

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
這種「憤怒驅動」的模式不僅讓個體變得更容易煩躁、焦慮與易怒,也逐漸腐蝕社會氛圍。因為當平台優先放大衝突和批判,人們的注意力被不斷拉向憤怒與對立,而不是連結與理解。Hari 強調,這種結構性的設計才是真正導致我們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的根源。

可能的解決方案
他提出,除非改變社交媒體的獲利模式(從「延長使用時間」轉向「滿足用戶真正需求」),否則憤怒放大的問題只會持續惡化。例如,如果平台能以「幫助人找到朋友」「引導放鬆」等方式設計互動,那麼演算法就能服務於使用者,而不是廣告商。
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x9mlhm-5UY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