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應該「先行而後思」?► 大多數人都弄反了... - Dr. Andrew Huberman 安德魯.胡伯曼博士

行為先於思考的重要性
許多人以為只要先改變想法,就能改變感受與行為。但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,實際上是「行為先行」。當我們先採取行動時,大腦的思想、情緒與感知才會逐漸跟隨轉變。行為就像是調控神經系統的「控制面板」,能更直接地影響內在狀態。

前進帶來的神經獎勵
2018年的研究發現,當人面對威脅時有三種反應:退縮、僵住或前進。而「前進」的動作能啟動大腦中的多巴胺迴路,使人更有動力繼續前行。換言之,即便在恐懼與壓力之下,只要開始採取行動,大腦就會釋放獎勵信號,幫助我們持續應對挑戰。

壓力與行動的關聯
看似令人焦躁不安的壓力,其實是驅動行為的能量來源。當我們因焦慮或恐懼而癱瘓時,行為的缺失反而加深困境。相反地,一旦邁出步伐,壓力所帶來的高度興奮會轉化為推動力,使我們更專注、更有力量去解決問題。

實踐上的啟示
面對困難或拖延時,與其空想或等待心情轉好,不如立刻採取小行動。這些動作會逐步調整你的情緒與思維,讓你更快進入正向循環。所謂「先行而後思」,正是善用行為來引導大腦,創造持續進步的契機。
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P9zYsBlzHg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