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很多人在感情中總是缺乏安全感?► 可能是因為你的童年經歷 - Logan Ury 洛根.尤里

依戀理論的背景
依戀理論由心理學家約翰·鮑比(John Bowlby)提出,並在1960年代透過母嬰實驗得到驗證。實驗中,當母親離開房間後,嬰兒會展現不同反應:有的嬰兒即使母親回來仍然持續哭泣(焦慮型依附);有的嬰兒則在母親回來後很快得到安撫(安全型依附);還有一些嬰兒表面不哭泣,但其實內心沮喪,並在母親回來時忽視她(迴避型依附)。

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成人關係
這些嬰兒時期的依附模式,往往延續到成年後的浪漫關係中。焦慮型的人總擔心被拋棄,即使對方在身邊,仍害怕再次失去,於是常表現出強烈的黏著感。迴避型的人則因為害怕被傷害,選擇與伴侶保持距離,甚至會主動推開對方。相對而言,安全型依附的人能夠平衡親密與獨立,在關係中展現出更健康的互動模式。

焦慮—迴避循環的陷阱
現實中,許多焦慮型與迴避型的人往往會互相吸引,進而陷入所謂的「焦慮—迴避循環」。焦慮型的人追求親密,擔心被遺棄;迴避型的人則因害怕窒息而不斷退縮。兩者互相拉扯,將這種不健康的互動誤以為是愛情的必然模式。

走向更安全的依附關係
要打破這樣的循環,關鍵在於自我覺察與伴侶選擇。焦慮型的人若總是追逐迴避型伴侶,只會加深不安全感。相反地,與安全型伴侶交往,或透過自我反思與心理成長學習安全依附,才能逐步建立更穩定與健康的愛情關係。

YouTube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l8_UmqMwkU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