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總是拖延、沒動力 ► 可能是因為童年創傷Dr. K 阿洛克·卡諾耶婭醫生
童年創傷與「未來感」的喪失
很多人之所以無法自律、總是拖延,並不是因為懶惰,而是大腦在童年時期經歷創傷,學會了活在「生存模式」。
在混亂或虐待的家庭裡,孩子無法規劃未來,因為任何計畫(例如生日派對)都可能因父母的情緒或狀況瞬間取消。
結果,大腦會自動關閉「規劃未來」的功能,只專注於如何避免眼前的傷害或衝突。
兩種成長模式的差異
健康環境的孩子:能自由嘗試、設定目標,逐步建立「今天努力,明天會更好」的信念。
創傷環境的孩子:必須察言觀色,確保今天不出事,大腦將資源用於「活下去」,而不是「規劃未來」。
這導致他們成年後:
· 容易依賴外部壓力(例如最後期限、他人監督)才會行動。
· 缺乏內部動力,因為內在驅動的「未來想像力」在成長過程中被削弱。
生理與心理的生存模式
Dr. K 用生理機制來比喻:
分解代謝狀態(Catabolic):面對威脅時,身體釋放皮質醇,分解肌肉以立即獲取能量,專注於「現在活下去」。
合成代謝狀態(Anabolic):環境安全時,身體才投入資源建設、長期規劃,為「未來打基礎」。
童年創傷會讓大腦長期卡在「分解代謝/生存模式」,無法切換到「建設未來」的狀態。這也是許多人長大後總是難以自發產生動力的原因。
核心觀點
1. 拖延與沒動力,常常源於童年時缺乏安全感,而不是意志力薄弱。
2. 創傷會讓人失去「未來維度」,使得大腦習慣於應付當下壓力,而非規劃長遠。
3. 意識到這種模式後,逐步練習規劃、行動並累積小成果,才能喚醒被壓抑的「未來想像力」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ryBoKDvy98
YouTube專欄:Wisdom Bread 智慧麵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