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理學技巧】費斯汀格法則|一個讓你情緒穩定到可怕的頂級思維
一、法則是什麼
費斯汀格法則指出:生活中的10%來自於發生的事件本身,90%取決於你如何回應。事件多半不可控,但你的解讀與反應可被訓練與選擇,情緒穩定因此是可習得的能力。
二、核心原理:情緒 ABC
A(Activating event)事件不直接決定結果;B(Belief)信念/解讀才是導火線;C(Consequence)情緒與行為結果由你的信念主導。被主管指正時,若信念是「他在針對我」,就會憤怒;若信念是「這是提升品質的反饋」,便會產生修正與精進的動力。
三、連鎖效應:情緒會「外溢」
負面情緒若不即時處理,會從一件小事擴散到整天:家中起爭執→路上易怒→工作失誤→人際摩擦。掌握費斯汀格法則的關鍵在於及時改變解讀,切斷外溢鏈。
四、自我效能感:越行動越穩定
當你相信「我辦得到」並採取具體步驟(補救、協調、學習),自我效能感提高,良性循環啟動;相反,沉溺抱怨會強化無力感,讓90%被動交給情緒。
五、三步訓練:讓大腦從情緒腦切換到理性腦
1)覺察:給情緒命名
留意身體訊號(心跳快、胸悶、呼吸急),用簡單句標註:「我在生氣,也感到挫敗。」命名會啟動前額葉,替情緒「踩煞車」。
2)抽離:切換為旁觀者
把自己移到「看電影」的位置,問:「事實是什麼?證據是什麼?還有沒有其他解釋?」這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去中心化。
3)行動:對事不對人
改用具體問題語言:「這組數據偏差出在哪?下一步如何修正?」把注意力拉回解題:補洞、訂流程、設提醒、要資源。
六、思維升級:從抱怨轉向解決
把「為什麼是我」換成「下一步是什麼」。天氣、他人、制度常屬10%的不可控;而你的時間分配、回饋回應、備援方案,屬於90%的可控。
七、換位視角:調整信念更快穩
嘗試站在他人限制與目標思考(資訊不足、資源壓力、角色責任),能把「針對我」改寫成「針對任務」,情緒自然降階到可處理的層次。
八、情緒免疫力:日常把基礎打好
固定運動、睡眠規律、寫情緒日記、練感恩清單/勝任瞬間清單、培養一項上手技能。基礎生理與小成就會顯著提升情緒穩定度。
九、三個高頻場景的用法
職場被批評:先覺察→抽離找事實→行動訂修正表(缺口/責任/時程/驗收)。
親密衝突:把「你都不在乎」改成「當你三天沒回訊息,我感到失落;下次忙前能先告知嗎?」使用非暴力溝通。
生活鳥事(丟錢包/塞車):立刻處置(掛失/改路/備份)+縮短復盤:我可增加哪個事前可控點?
十、避免三個誤用
不是壓抑:承認情緒,再選反應;不是裝沒事。
不是雞湯:用行動與機制(清單、提醒、流程)把好心態落地。
不是怪自己:10%不可控別內耗,90%專注可控與可影響圈。
十一、行動清單:今日就能做
· 寫一條「情緒—信念—行動」紀錄,練一次 ABC。
· 為一個高頻錯誤設機制化預防(範本、檢核表、雙人覆核)。
· 晚上三分鐘:寫下「三件我做對的事」,強化自我效能感。
· 遇到波動先呼吸四拍×四輪,再談、再回、再決策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00yq36YBc8
YouTube專欄:超級語錄-Quo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