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學上有個詞叫:虛無主義|當意義崩塌時,你才會尋找真正的意義

西西弗斯的啟示
在希臘神話裡,西西弗斯每天推著巨石上山,卻注定一次次失敗。這個無盡的循環,正是虛無主義的隱喻:當所有努力歸於徒勞,我們為何還要繼續?哲學家伽繆提出:「我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。」即便世界荒誕,人依然能在推石頭的過程中找到生存的價值。

虛無的崩塌與自由
尼采宣告「上帝已死」,意味著傳統宗教和道德不再能支撐人類的精神世界。這並非絕望,而是提醒我們:意義並非天生存在,而是必須重建。海德格爾則認為,人類被「拋入」世界,直面虛無才能開始追問存在;薩特更指出「存在先於本質」,人要通過行動與選擇賦予生命意義。這種自由令人焦慮,卻也是我們的力量來源。

與虛無共存
虛無感並非現代才有,從古希臘到現代心理學,這種存在性的空洞不斷被討論。榮格將它視為靈魂的召喚,迫使人探索更深的自我。弗洛伊德則認為虛無感是壓抑欲望的副產物。心理學研究更發現,它常與抑鬱、倦怠、焦慮相伴,但同時也促使人類直面內心最真實的匱乏。

活著本身就是回答
加繆提醒:「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,那就是自殺。」當你選擇繼續活下去,本身就是對虛無最有力的反抗。因為活著,就是意義的起點。西西弗斯的石頭不會停止滾落,但正因如此,他的每一次推動,都在重塑存在的價值。

從荒誕到重生
虛無主義不是終點,而是一面鏡子。它讓人看清,生命沒有預設的答案,卻因此擁有無限的可能。當外在的意義崩塌時,你終於可以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裡,而是親手創造屬於自己的意義。那一刻,推石頭不再是懲罰,而是通往自由的道路。

YouTube專欄:超級語錄-Quotes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E0h5N15Lus

 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