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蜚蜚》——在流言與愛之間,學會自傷

陳僖儀的〈蜚蜚〉是一首帶毒的情歌。
它的旋律不算激昂,但節奏與詞意卻在不斷拉扯——愛與理智、真相與謊言、甜蜜與懲罰交織出一場難以自拔的情感迷局。這首歌正如她的演繹一樣,既冷靜又脆弱,既明白又偏要墜落。


「愛上你,總會流言蜚蜚」

歌曲的第一句,已道盡一場錯愛的社會審判。
「流言蜚蜚」三字,不僅是題目,也是一道象徵:愛情不只是兩個人的事,它被旁人的目光、言語與評價層層包裹。
歌者明知一切不被認同,卻仍選擇留下,這種執著與自虐正是現代人愛情的寫照——理性知道要放手,感性卻偏偏說「不」。

「愛你,同時亦要憎自己」,是這首歌最尖銳的一句。
愛與恨在這裡不再對立,而是共生。
她不是被愛傷害的人,而是明白自己在自我懲罰中尋找存在感。這是火火詞作的一大特點——用華麗的表象,包裹極赤裸的心理矛盾。


「懸崖上戀愛,其實有多精彩」

這句歌詞將整首歌的意象推向戲劇極致。
懸崖象徵危險、墜落與快感——這樣的愛充滿張力與刺激,卻注定不穩。
「全憑自欺欺騙我贏得到愛」則揭示愛情中的自我催眠:我們願意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換來幸福,卻忽略了,有些關係從一開始就傾斜。

副歌的旋律像懸空的迴盪,帶著陳僖儀特有的冷艷唱腔。她的聲音不哭不喊,但每個字都滲出壓抑的情緒。那種「壓著痛去唱」的質感,讓這首歌比一般悲歌更真實、更銳利。


「苦澀無味地戀愛,難道有天花開」

這句是整首歌的收尾與自省。
當激情消散,剩下的只是荒蕪與自問。火火的詞在這裡轉為冷靜——從「懸崖的快感」回歸現實的空白。
「埋沒自尊心這過程可有愛」這一句更近乎殘酷的哲理。愛情若需要犧牲尊嚴,那還剩下多少真?

這樣的結尾沒有救贖,也沒有希望,卻極度真實。
〈蜚蜚〉不像傳統情歌那樣尋求和解,而是忠實地記錄了人在錯愛裡的心理層次:抗拒、依戀、否認、懺悔。


陳僖儀的聲音:理性裡的破碎感

陳僖儀(Kary Ng Hei-yee)以獨特的冷冽嗓音與感性表達著稱,她的聲線常帶一種理性抽離的質感,讓歌詞的情緒顯得更深、更沉。
她不強調哭腔,而是用壓抑的情感力量製造張力,讓聽者在她的冷靜中聽見痛。

〈蜚蜚〉在她的演繹下,像是一場內心戲——不是悲劇的崩潰,而是理智與情感互相折磨的過程。這種冷熱交錯的聲音表現,也讓她成為香港樂壇極具辨識度的女聲之一。


關於創作人

火火 是香港詩人與作詞人,以犀利文字與戲劇語氣見稱。他的詞經常結合都市情感與心理學層次,〈蜚蜚〉便是其中佳作——將「流言」化為愛情的陰影,讓一場錯愛成為社會與自我審判的寓言。

Kim Baksa 的旋律帶有歐陸感與暗黑色調,線條優雅而壓抑,與歌詞形成完美呼應。

Simon Chan 與 Walter Wong 的監製功力使歌曲在聲音層次上更具空間感。電子元素與弦樂襯托出懸崖邊的孤寂與張力,為歌曲營造出近乎電影感的氛圍。


結語

〈蜚蜚〉是一首關於「錯愛」與「自我對抗」的歌。
它不求原諒,也不尋求救贖,只是在愛的廢墟中,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傷。

「懸崖上戀愛,其實有多精彩」——愛的意義,也許就在那危險的一刻被看見。
當一切結束,我們才明白:真正可怕的,不是流言蜚語,而是明知會痛,仍義無反顧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Oq2h9eA0z4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