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生何求》——看透世事,仍願溫柔以對
在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,〈一生何求〉不僅是一首金曲,更是一種人生哲學。
1989 年,陳百強以這首歌再次將抒情與哲理結合,唱出了無數人對命運、努力與得失的感悟。這首歌既有傷感的情懷,也有超越的平靜,像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醒覺——在喧鬧的世代裡提醒人:努力過後,仍要學會接受無常。
「尋遍了卻偏失去,未盼卻在手」
開首的旋律緩慢、滲著微涼的氣息,陳百強的聲音帶著一種不言而喻的滄桑。
潘偉源的詞筆精煉,每一行都像一記輕嘆:「尋遍了卻偏失去,未盼卻在手。」
這不是單純的遺憾,而是一種人生的反諷——人往往在努力追尋時錯過,而當一切如願時,又發現早已改變。
「我得到沒有,沒法解釋得失錯漏」,這句幾乎是整首歌的靈魂。
它揭示了一個成熟的現實: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從無絕對標準,所謂「得到」,往往也是一種失去。
「一生何求」:疑問,也是答案
副歌一句「一生何求」像一個無盡的追問。
這句不只是歌名,更是一種存在的哲學。人生的價值,到底在於「得到」,還是在於「理解」?
「常判決放棄與擁有,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」——潘偉源的詞像是經過時間沉澱後的自白。
人生不斷在抉擇中流動,我們用盡力氣追求的,往往在觸手可及時消散。
而那份「跑開」的失落,正是成年人的無奈與溫柔。
陳百強的演繹不激昂、不矯飾。他的聲線中有一種近乎禪意的克制。
當他唱出「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」時,那種後知後覺的頓悟,如同一個人回望半生後才明白:失去的,也曾經完整過自己。
陳百強的溫柔力量
陳百強的音樂總有一種高貴的節制。
他不以技巧取勝,而是以氣質動人。〈一生何求〉的演繹正好體現這點——每個音符都帶著情緒的克制與理性的光澤。
他的聲音既年輕又滄桑,那是一種「看透卻不冷漠」的感覺。
在他身上,浪漫與理性共存,這種特質使他成為香港樂壇中最具靈性氣質的男歌手之一。
關於創作人
潘偉源 的詞筆始終關懷人生的本質。他擅長以簡潔語言捕捉複雜情緒,〈一生何求〉正是他最具哲理意味的作品之一——既寫愛情,也寫人生。
王文清 的旋律溫婉流暢,音階之間藏著無限感慨。音樂編排中留有空白,讓聽者得以沉思,讓歌詞與歌聲共鳴出「人生的靜美」。
結語
〈一生何求〉是一首關於「看透」的歌。
它告訴我們:人生的意義,不在於終點的擁有,而在於途中仍願相信與愛。
「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」——這句並非悲觀,而是一種溫柔的領悟。
當一切得失都歸於平靜,留下的,是對時間、對自己、對愛的體諒。
或許「一生何求」,最終答案只是——求一份自在,求一份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