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知之明》——誠實面對自己,是最難也最美的勇氣

在浮華喧鬧的樂壇裡,藍奕邦的〈自知之明〉像一面鏡子——不反射光,而反射真。這首歌沒有刻意討好,也沒有宏大口號,只是靜靜陳述一個創作人對自己的誠實告白。
由藍奕邦包辦作曲與填詞,〈自知之明〉以一種近乎自省的語調,表達對自我定位與價值的覺悟,唱出了許多人在人生路上學會「放過自己」的過程。


「沒有可愛面孔,不懂譁眾取寵」

開首一句,已是自我解構。藍奕邦用輕描淡寫的筆觸,點出自己在娛樂世界中的「不合群」——不靠外表、不靠噱頭、不靠人設。
他唱得平實,但每個字都帶著堅定。這不是自卑,而是清醒。當他說「一早知道沒那種資格營造氣氛欺騙觀眾」,那份誠實令人動容——這是一種不願討好的自覺,也是一種對創作初心的守護。

接著那句「但那青蛙亦有公主包容」,是一個極富人味的比喻。
他承認自己的不完美,卻仍相信「被理解」的可能。那不是盲目的自信,而是經過現實磨練後的溫柔信念。


平凡,不是妥協

副歌裡「沒有想怎麼討好所有人,只知道安守我小小本份」是整首歌的核心。
這句不只是人生宣言,也是一種自我修煉的態度。
藍奕邦沒有唱「我不在乎別人」,他反而唱「我知道我能做什麼」。這是一種真正的成熟——了解自己的界限,也了解自己的價值。

「不愛用半句埋怨,博取一個憐憫」,這句尤為觸動。
在社交媒體盛行、情緒常被表演化的年代,他選擇拒絕賣慘,選擇知足。這樣的語氣不是高姿態,而是深深的自律。


「自己都知道還有那一些我沒有」

後段的「就算我知音只得一個人,給他去欣賞過仍是有幸」是整首歌的情感高點。
那是一種被現實打磨後的溫柔——接受自己有限,也感激仍有人看見。

更動人的是這一句:「就算我知音只得這鋼琴,都不要緊反正我很開心。」
這是一種極少見的「內在自由」:不再依附外界的掌聲,也不再追逐比較的勝負。
對藍奕邦而言,創作本身就是目的——音樂成為與自己對話的空間,而不是取悅他人的工具。

最後一句「但至少我就此發表清楚我立場」收得有力。
這不是挑釁,也不是宣戰,而是一種莊重的自我宣言。
他不是要證明自己多好,而是要誠實告訴世界——我就是這樣,已經足夠。


關於藍奕邦

藍奕邦(Pong Nan)是香港創作歌手、詞曲人與鋼琴演奏者,以真誠文字與深厚音樂感見稱。
他的作品往往關注自我價值與情感誠實,從〈別怪她〉的悲憫,到〈自知之明〉的釋懷,都帶有一種冷靜的人文力量。
他不追求潮流,而是以音樂作為思考的延伸——那份自我認知與堅持,使他成為香港樂壇中極具個人風格的創作人。


結語

〈自知之明〉是一首關於「和自己和解」的歌。
它提醒人們:不是每個人都要閃耀,安靜地發光也可以。

所謂自知,不是自限,而是知道自己在哪裡、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在一個充滿比較與期望的世界裡,能真誠地說出——
「唯有安心做個簡單的人」,
這份勇氣,比完美更難得。
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wtUSP2gfm8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