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如風》——來如微風,去如夢影
在王菲的音樂生涯中,〈如風〉是一首極具象徵性的作品。它誕生於她仍以「王靖雯」之名活躍於香港樂壇的時期,既是她聲線個性的體現,也是一首屬於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抒情歌最純粹的代表作。
由張宇作曲、林振強填詞,這首歌以「風」為喻,探問人際關係與生命無常,用平靜語調說出離別的痛楚。
如風而來,如風而去
歌曲開首一句「有一個人 曾讓我知道 寄生於世上 原是那麼好」——
這份「被愛的確幸」寫得乾淨而克制,沒有矯飾的浪漫,只有一種近乎素白的溫柔。
林振強的詞極具畫面感,寥寥數句已勾勒出相遇的溫度與隨後的失落。
當旋律轉入副歌,「來又如風 離又如風」反覆出現,如同風的流動節奏。
「風」象徵時間,也象徵命運。它不會停留,也無須解釋,正如人與人之間短暫的交錯。
王菲的聲音輕盈而疏離,沒有悲哭的張力,卻有無盡的回音。那份淡淡的哀愁,正是她最獨特的魅力所在。
真笑與真痛的交錯
「但我不過 是人非夢 總有些真笑 亦有真痛」
這句是全曲的核心。林振強在詞中處理得極細膩——他不試圖讓主角逃避現實,而是承認現實的重量。
人不是夢,因此痛是必然的。這種理性的悲傷,正是九十年代香港情歌最動人的氣質。
張宇的旋律極為優雅,鋼琴主線加上輕緩弦樂,讓歌曲如霧般瀰漫。編曲沒有太多起伏,正因如此,更顯得那份孤寂真實。
每一次「如風」的重唱,像一陣拂過心頭的氣流——短暫、清澈、卻帶走所有溫度。
王菲的清冷之美
〈如風〉標誌著王菲聲音風格的形成。她的聲音既柔軟又帶距離,能在無情與有情之間找到最精準的平衡。
她唱「心痛」時不哀怨,而是靜靜陳述;她唱「空洞」時不絕望,而是接受。這種情感上的留白,使歌曲比一般的失戀曲更深遠——那不是悲劇,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。
這首歌的意境,也成為王菲後來音樂美學的雛形:
冷靜、獨立、觀照、帶有東方的哲學氣息。她不抓住情感,而讓它像風一樣自由流動。
關於創作人
王菲(原名王靖雯)是華語樂壇極具影響力的創作與演唱歌手,她以獨特音色與藝術氣質聞名。她的粵語時期作品,如〈容易受傷的女人〉、〈執迷不悔〉與〈如風〉,奠定了她在九十年代的聲音標誌——清冷卻深情。
林振強 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詞人之一,擅長以理性文字包裹感性情緒。他的詞語常見哲思與節制的悲傷,在〈如風〉中,他把「放手」寫成「風」,以輕描淡寫之筆,成就了深刻的孤寂。
張宇 的旋律則帶有濃厚台灣抒情曲風格,旋線優美而不誇張,讓整首歌呈現柔和的動能。
結語
〈如風〉是一首關於無常的歌,也是一首關於釋懷的歌。
它告訴我們:相遇或許只是夢的一部分,而離開並非結束。
愛,終將隨風而去;
而風,仍會吹過每個孤單的夜晚,帶來一絲微涼,也帶走所有疼痛。
當暖風吹過,仍有點凍——
那正是人仍在、情未息的證明。
Youtube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kX8iPC8Yvs